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9 08:08:06

商鞅既然接受了秦孝公變法圖強的任務,則其所施行的新法新政當中,處處可見"強、治、富、王"四個字的影子。

簡單地說,就是要用法治為手段,達到強兵富國的成效,進而稱王于天下。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1

商鞅變法

《商君書‧立本》雲:"是以強者必治,治者必強;富者必治,治者必富;強者必富,富者必強。"〈去強篇〉又說"國無敵者強,強必王。"從以上四個方面看起來,它們是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的治國方法;而法治是富國強兵、稱王諸侯的根本,四者也是商鞅變法的最終目的。

達成"強、治、富、王"的理想,就是商鞅念茲在茲的改革目标。我們從商鞅前後兩次的變法内容,不難發現上述的改革目标,都化成了一項項具體的政策,逐步地在秦人的社會各個角落紮根、發酵;而這些改革政策的背後,都具有相同的核心思想。概括言之,約有以下兩點: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2

商鞅變法

一、以"農、戰"作為國家政治的基本綱領

為了達成"強、治、富、王"的改革目标,商鞅在推動變法的過程中,始終以重農重戰的政策做為核心的指導思想。

他明确指出"農、戰"是國家的根本大事,也是興衰成敗的關鍵。善于治國者,必須将農、戰視為國家興盛的保障,并以此作為治國的基本綱領。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3

因此,他主張國君要以人民在農戰方面的表現,作為賞官任爵的惟一标準,人民才會勇于農戰。

為了表示重農,他将土地改成私有制,并且允許自由買賣,此舉大大地提高農業生産力,并且使農民專心于農業,不至于被文學遊說之士或從事工商業之末民所影響。除了重農之外,他也鼓勵人民重戰,獎勵軍功就是此一思想下的産物。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4

商君書 節選

商鞅認為老百姓如果生活得太安逸,農業生産力就會低落,國力也會因此而削弱,所以必須極力抑止這種浮華奢靡的風氣,最好的方法,就是将農戰的思想融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讓老百姓明白,要進入富貴的大門,隻有建立戰功這條路而已。

所謂:“然富貴之門,要存戰而已矣。彼能戰者,踐富貴之門。……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5

商鞅畫像

如此,一方面以重農政策來鞏固國家的根本,另一方面則以重戰政策來增強國家的實力,既能強本,又能東進;昔年穆公所不能至者,而今孝公至焉,其後且六世而成帝業。

這樣的成就,大概和商鞅推行的農戰政策有着密切的關聯吧!

二、以"刑、賞"作為變法易俗的惟一标準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除了農、戰之外,另一個核心思想即是法治。

他認為畏罪趨利是人之常情,也是進行賞罰的根本。因此身為一國之君,既然執掌賞罰的最高權炳,就要深入去了解老百姓的好惡與人情之所在,并據此建立一套賞罰的标準。

《商君書‧去強》雲:“重罰輕賞,則上愛民,民死上,重賞輕罰,則上不愛民,民不死上。興國行罰,民利且畏;行賞,民利且愛。”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6

影視劇中商鞅形象

很明顯的,他是以刑賞作為法治的重心,并以此來主導人民的意志,規範人民的所有生活内容。

又說:"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而此處商鞅所強調的法,并非三代以來聖王所相傳的舊法古禮,所謂"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複,何禮之循?"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7

禮法

他強調禮、法和時代環境的不可分割性。因為禮法必須适應時代的需要和社會的潮流,才能為當世所接受。因此必須"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而且不要受限于前朝遺規。以上的種種主張,無非是為自己的改革措施提供一個合理的思想基礎。

在政治上,他并不主張法古,反而主張"變古",亦即變古之法。此法雖非商鞅所獨創,也不是前無古人的發明,但是他确實将當代法家的共同特性,具體落實在秦國的兩次變法當中。

要言之有以下數端:(一)、任法去私商鞅法家思想的精義,在于提出任法去私的主張,法之所在,沒有私議和私情存在的空間,否則就會造成國家的混亂。《商君書‧修權》說: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8

在這裡,他強調國君必須牢牢掌握權炳,決斷一切,才能在臣民心中樹立至高無上的威信。如此,也才能做到"賞厚而信,刑重而必,不失疏遠,不違親近"的地步,同時用法律來作為區分公私的标準,能公私分明的執法,幸進的小人,就不會忌妒賢能的人;不肖者也不會忌妒有功勞的人。

所以,賢明的國君在任用臣下和役使老百姓的時候,務必要讓他們盡全力去謀求功勞,功成則富貴随之,賞罰封爵完全大公無私,不因個人之喜怒、好惡而有例外。隻要國君能做到"任法去私",完全不徇私情,端直之士自然就會出現在他的面前,而毀譽之臣也就不敢再撥弄是非,那麼"國隙、民蠹"無由産生,國家才能永續生存發展。

(二)壹賞壹刑壹教商鞅認為統一賞、罰、教化,是治國的三大要領。所謂"壹賞",就是利祿、官爵隻賞給有戰功的人,舍此之外别無他途。所謂"壹刑",就是執行刑罰不分階級貴賤,而且前功不能抵免後過,隻要違犯禁令,不論其身分地位,一律嚴格執法,絕無例外。這是商鞅法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執行得最徹底的一部分。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9

太子傅 影視形象

我們看他"刑黥太子傅師"和"劓公子虔"的記載,就知道他不畏權貴、刑無等級的說法,絕非隻是口号而已!

至于"壹教"的主張,則是嚴格禁止那些張口仁義、閉口道德的人,假藉禮樂、信廉的言論,來包圍國君以緻影響變法大業。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10

公子虔犯法,被判處劓刑

商鞅認為唯有舍棄禮治,厲行法治,崇尚武力,不務空談,才能富國強兵。這些旗幟鮮明的反儒言論,說明了在他主政之下的秦國,儒家學說所遭遇的極度困境。

總之,商鞅以為"賞、罰、教"三者,如果能執行得當又能貫徹到底,軍隊就能無敵于天下;法令就能徹底施行;而臣民也能絕對的服從國君的領導。

商鞅變法體現時代發展潮流的措施(以農戰為綱領)11

法家 韓非子

最後達到不用賞賜,人民自然就能珍惜财物;不用刑罰,人民自然就不敢犯法;不用教化,人民也能知所進退,不會無所适從的最高境界。

在他的心中,要将秦國建設成一個不受其他諸子百家思想染指,純粹法治化的法家社會。


參考文獻:

《四書集注》

《新譯商君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