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圓的中秋和舉國歡騰的國慶已經落下了華麗的帷幕,但清秋月團圓的情意尚在,慶祝華誕的熱情依然。歡慶之餘,不免唏噓感慨,慶幸自己生在和平年代,慶幸自己長在繁榮盛世。
小時候愛臭美,經常偷偷的拿小姨擦臉的雪花膏往臉上亂抹一通,然後去讓姥爺聞一聞香不香,“要是在解放前,可不敢抹這些東西,像你這樣這麼小的小姑娘們都是要往臉上抹鍋底灰的。”姥爺又開始跟我絮叨他那些陳年往事了。“女孩子們,哪敢洗幹淨臉啊,躲都躲不及呢。”姥爺一開了頭就該沒完沒了了,我站在那裡聽姥爺第一千零一遍的給我講那過去的故事。
小時候不懂事,也不理解戰争年代和平年代到底有什麼不同,隻覺得打仗挺好玩的,一路“沖啊,殺啊”的很威武,很英雄,神氣的很。随着時間的流逝,我們慢慢長大,姥爺他們那一輩人業已在時光中如大浪淘沙,帶着戰争曾經留給他們的傷痛,也帶着對和平生活的滿足,長眠于地下了。而慢慢長大的我們,也終于真正懂得了和平是多麼的幸福!
尤其是今天讀到的一首詩,更讓我對如今的和平生活感到倍加珍惜,其詩如下: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作者李益,唐朝邊塞詩人,據《唐詩紀事》記載,此詩在當時便被度曲入畫,傳唱天下,成為中唐時期絕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舉目遠眺,蜿蜒數十裡的丘陵上聳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無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積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潔,如同深秋的寒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在萬籁俱寂的靜夜裡,夜風送來嗚嗚咽咽的蘆笛聲。這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蘆笛聲傾訴那無盡的邊愁?那幽怨的笛聲又觸動了多少征人的思鄉愁?在這漫長的邊塞之夜,他們一個個披衣而起,憂郁的目光掠過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視着遠方,家鄉何方?
縱使曠達如李白,也難免聞笛聲而傷懷,“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何況是這些駐守邊塞不能歸鄉的士卒,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支蘆笛聲聲訴,萬千征人淚千重。
再如人人都熟知的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杜甫的“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高适的“雪淨胡天牧馬還,月明羌笛戍樓間。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哪一聲笛不腸斷?
還好,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不用經受那樣年代的思鄉之苦,離别之悲,但是我深知,之所以我能幸福的生活在和平年代,能在中秋夜一家人月下對酌,正是一代代軍人無私的奉獻,是他們出征在邊塞,為我們守衛着和平,感謝戰士們!感謝和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