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喜歡發微笑表情?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為什麼有人喜歡發微笑表情?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某種情況下微笑的确會令人不适。
生活裡有許多微小現象都非常有趣,你很可能平時較少注意到它們,也許也曾經産生過懷疑和疑問,卻又自認為它們無足輕重,便放棄深入思考。
其實,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微小行為與人内在的思想或心理往往密切相關。
正如你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都受到自身一定的心理狀态和心理活動的制約一樣,它們的背後都藏着深刻的原因。
人人都有認知,認知就是一個人的身體作用于物理、文化世界時發生的東西。人最為熟悉的事物是什麼呢?當然是我們的身體。
身體和身體與世界的互動交流,為我們提供了認識世界的最原始狀态和信息。例如,以身體為核心,會産生上下、左右、前後、高矮、遠近等判斷和抽象思維。
以身體為核心,會産生冷、熱、溫、涼等身體感受。而在這些身體的原始感受與概念的基礎上,人們進而發展出更多抽象的概念,比如情感狀态。
人們通常使用高興、熱情、冷漠、幸福、死氣沉沉、情緒高漲、趾高氣昂等等詞彙來形容自己的心情或他人的情緒。
因此,我們往往以身體為中心,把較為靠上的接近的,當成是身體的積極反應,而把下面的、遠離低緯度的,視為消極的。
所以又會有提拔、貶斥、情迷、疏遠、核心、邊緣等詞彙術語,而這些術語追根溯源都與身體器官的位置或相關活動有關。
通常我們認為,認知是具有具體身體指征的,而身體又是嵌入到環境中的,所以個體認知、個體身體感應和環境,就組成了一個動态的,有所關聯的統一體。
為什麼我們要先講認知,然後來說微笑表情呢?因為二者之間其實是緊密關聯的關系。
微笑是一種微表情。當身體做出某種微表情,它往往意味着什麼樣的内心活動和大腦認知呢?
你可以自行體驗和思考一下:
什麼時候,你的嘴角會浮起一抹微笑?
什麼時候,你會擰着眉頭形成一個川字?
什麼時候,你會高興的哈哈哈大笑,甚至前仰後合?
什麼時候,你的表情完全代表你的内心,或者完全是一種表演?
内心活動往往從微表情中體現出來,大腦認知則相對慢些,但也會即刻跟上。
當我們保持微笑以鼻尖和上唇之間的位置,夾住一根鉛筆做出微笑模樣時,我們不由自主就會覺得愉悅,盡管這種愉悅是人工制造的,但我們的大腦仍然感知到了愉悅。
當我們說今天天氣真糟糕時,我們的眉頭擰緊内心感到不暢快,雖然天氣糟糕跟自己的日常經曆和事情毫無關聯,但為什麼說出這句話就讓我們無端端感到不舒服和緊張,甚至覺得生活本身有些乏味?
身體是感應器,大腦對感應做出反應和判斷。
當一個人的身體接收到了外界傳遞過來的信息,就會不由自主地在身體某個部位或整體上有所反饋。這樣的身體反饋是極為敏感細微的,細微到人們通常感覺不到。
微笑是一種條件反射,更有可能是一種社會環境下的格式化。
通常,微笑不僅讓當事人感到放松愉悅,更會讓看到微笑的人感到放松與愉悅。
這是因為微笑本身是身體的而一種松弛态度與反應,當你的身體有這種松弛反應并作用于其他人時,其他人也會被這種身體感應所感染,進而覺得舒适。
但微笑有時候會讓人生理不适應,則是因為它出現在了不該出現的環境和時候,讓人感應到的不再是身體發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條件反射,而是出于某種目的,故意做出來的格式化模型。
這種模型化表情,與人的内心熱度失去關聯,沒有生長土壤而隻是出于某個時段某種目的的需求而借用來的。
所以,當這樣的微笑出現時,人們不僅不會感到高興愉悅放心,反而會産生心理上的不舒适。
比如你踏進商店,導購人員畫着濃妝身上香味撲鼻的向你迎來時,臉上的微笑表情,以及看似貼心的詢問,都不會讓人覺得真正的舒心,而隻會明白,這是沖我的錢包來的,水分十分充足,我無需感動更無需回應以真切。
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總有類似微小表情,它們出于各種商業目的将人包裹起來,目的就是要通過使你的身體感應到所謂“愉悅”,從而讓你的大腦認知處于放松狀态,達到商業化成交目的。
這樣的微笑會引發人生理不适,就是理所當然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
第一心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