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二月二擡頭的風俗

二月二擡頭的風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5 15:11:01

農曆二月初二,民間廣泛流傳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複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好彩頭。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擡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據史料記載,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上千年來,經久彌新,已成為我國一重要傳統節日。

二月二龍擡頭的來曆

二月二龍擡頭的來由有多個版本,其中兩種版本流傳最廣。

一是民間傳說。我國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雲雨,而農曆“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所謂“龍擡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禮記》有言:“蟄蟲鹹動, 啟戶始出”,春回大地,人們希望龍出降服百蟲,來年風調雨順。故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這天也叫“春龍節”。

二月二擡頭的風俗(二月二民諺的緣起與習俗)1

一朵酷似龍形的雲

從節氣上說,農曆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節氣之間,春雷啟鳴,我國長江流域以南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着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擡頭”之說。

“二月二,龍擡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說我國古代用28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并劃分為東西南北4宮,東宮7宿由30顆恒星組成,被想象成一條南北伸展的青龍,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歲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呈生發之大象,故稱“龍擡頭”。自古以來人們亦将龍擡頭日作為一個祈福納祥、驅邪攘災的日子。

近期還有民俗專家表示,在我國古代,尤其是秦漢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類的“重日”多被認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這樣的日子裡人們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紀念活動,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此外,像“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也因重日,而寄予不同深意。

二月二擡頭的風俗(二月二民諺的緣起與習俗)2

願山河無恙,萬物向陽

民俗專家認為,正月過後,陽氣生發,雨水增多,大地返青,萬物開始萌動,春耕由此開始。民諺“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的強烈願望。那祈求一年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重要日子,當然定在二月二這個“重日”最為合适了。

二月二為何要理發

二月初二,民間習俗南北都有很多,如“剃頭、炸油糕、爆玉米花、吃面條、吃糖豆、吃豬頭肉”等,來博取一年好兆頭。其中,流傳至今最大的習俗要數“剃龍頭”。

有民諺為證:“二月二,龍擡頭,孩子大人要剃頭。”這天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為孩子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出人頭地;大人理發,叫“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二月二擡頭的風俗(二月二民諺的緣起與習俗)3

二月二,“剃喜頭”

這一習俗的形成還有另一個原因,按照過去的風俗,正月裡是不能剃頭、理發的,有種說法叫做“正月剃頭死舅舅”。

而實際上,“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純屬誤傳。不剃頭的含義是“思舊”,這是從明末清初開始流傳的風俗。1644年清朝入關後,清朝政府曾頒布剃頭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要求所有男子留"沙壺頭",即剃掉前額的頭發,在腦後紮一條辮子。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裡不剃頭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政府對抗于是就借“思舊”的諧音“死舅”,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以堅持正月裡可以不理發。

這種說法流傳開來,雖然沒有什麼道理,但老百姓為了圖個心安,都盡量避免不在正月裡理發剃頭。據報道,甚至還有人曾迷信“正月理發死舅舅”這一說法,28歲的男子偷偷理發被母親罵不孝。網上也并一度引發了對這種沒有科學依據、帶有迷信色彩的民俗糟粕應該摒棄的讨論。

二月二擡頭的風俗(二月二民諺的緣起與習俗)4

老外或不明白中國的民俗這麼繞

其實,即便是現在,大家雖然明白了其中說法的來曆,沒有了什麼禁忌,但正月裡理發店的生意依舊門可羅雀。原因還有其他幾個方面:一是因為正月是過年,不少人為了迎接新春能有個好形象,在臘月底就已經把頭發理好了,這樣正月理發的人自然就少了。二是過去人們對養生非常重視,認為正月裡天氣較冷,不适宜剃頭。而到了二月二,剛好一個多月過去了,頭發也長了不少,也是該理發的時候了。加之“龍擡頭”的寓意,以“龍擡頭”寄予這一年的好彩頭和好兆頭,理發剛好也為讨個吉利,有“精神頭”,“二月二”理發店的生意自然異常火爆。

今天就是二月二,不過考慮疫情防控需要,提醒大家理發別紮堆兒。平平安安,也是最好的“龍擡頭”!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