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第一次打全場籃球賽

第一次打全場籃球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3 11:30:23

韭菜溝村在修籃球場了。消息慢慢就傳到了村裡人在全國開的115家“蘭州拉面”館和75輛大卡車裡。“那過年辦籃球比賽不?”每一通視頻電話裡,男人們都這樣問。他們的興頭比孩子們都大。

“辦!你們回來就辦!” 村支書馬生良和村裡的籃球教練華小龍回答。全村人都在期待這場籃球賽。

這将是韭菜溝村的第四屆籃球運動會。距離上一屆,已經過去了二十四年。

韭菜溝村隸屬青海西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的塔爾鎮,村民們獨愛籃球。一來鍛煉身體,二來熱鬧氣氛。

籃球帶給這個村子活力。這是一個海拔兩千七百多米,地處山溝子裡的小村莊。過去,村裡人種小麥、油菜和土豆,地少人多,過得艱苦。到了九十年代,村民們開始外出務工。起先是一批先鋒村民,學會了蘭州拉面“一清二白三紅四綠五黃”的技術,在外省開起了拉面館。接着,鄉鄰幫帶互助,來自韭菜溝的拉面館全國各地開花。又過了幾年,一些村民出門跑大車貨運,從老解放大卡車開到半挂車。現在,全村865戶人家,基本都在外謀生,開拉面館,開大車,或者到新疆種棉花。

第一次打全場籃球賽(全村人都在等一場籃球賽)1

靠着經年累月,村裡慢慢脫貧,經濟一年年好起來,家家戶戶蓋起了二層小樓。這些年,又修了柏油路,通了自來水,裝了路燈,面貌年年更新。

2017年,村委會把原先村裡的打麥場用水泥抹平,蓋了片小廣場,文體局捐了兩副籃球架。韭菜溝村第一次有了平整、像點樣子的籃球場地。可是,長久沒辦籃球賽,村裡的籃球氛圍早比不上當年。那批在球場上揮灑汗水的籃球青年,也在漂泊奔生活的操勞中老去了。

沒外出打工前,村裡人都愛打籃球,看籃球。青壯的男人們聚到打麥場上打會球,女人、老人和小孩圍着看。

要辦第四屆籃球運動會的消息馬上就在拉面館群、卡車群和其他村民群裡傳開了。大夥兒響應熱烈,很快籌集出開運動會的經費。不到兩天,一百多名村民報名參賽,9支參賽隊迅速組建起來。除了7個自然村的7支代表隊,還有兩支特别的參賽隊。

其中一支,正是由卡車司機們組成的車隊隊。一接到通知,天南海北的大車師傅們立刻在卡友群裡拉起了一支隊伍。參賽師傅們跑完了手頭的活便不再接單,提前趕回集結訓練。

另一支隊伍,正是當年的韭菜溝村隊。曾經二三十歲的青年小夥,如今人到中年,發了福,肚子也腆起來了,他們将隊伍改名為“老年隊”。可是志氣卻是不減的。“我們肯定拿第一。”

這支曾經叫韭菜溝村人驕傲的球隊,将這屆球賽視為最後的戰役。他們計劃在冠軍頒獎禮上,在全村人面前,舉辦正式退役儀式。

從“毛蛋”到籃球,村子走了半世紀

如今已經沒人能說清楚,韭菜溝村的籃球傳統是如何開始的了。

馬啟壽今年61歲,曾經是村裡的籃球隊教練。在他兒時的記憶裡,大人吩咐他們碾麥子,幾個男孩就把馬繩拴在磨上,趕它自個兒轉,一溜煙就跑去打球了。

馬啟壽是在鎮裡中學,跟着體育老師學會打籃球的。村裡沒球架,孩子們就在牆上釘木闆,再釘上鐵框。或者拿木條做個筐,綁到樹上。反正總能找法子打球。

1977年初中畢業後,馬啟壽成為了韭菜溝村民辦小學的校長,教語文,也帶體育。上體育課,他就想帶着孩子們打籃球。但村小的操場隻是個小土場,連個籃球架也沒有。他向上反應,縣教育局配發了一個。鋼架子沉甸甸,村裡七八個年輕小夥子一塊兒幫忙,走了6公裡路,從縣裡扛回來。

這便是韭菜溝村第一個籃球架。自從架起了籃球架,每到下午四五點,孩子們放了學,年輕人們結束了勞動,小土場就成了村裡最熱鬧的地方。籃球架下五人一組玩起來,許多人圍在旁邊看。

村子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6年舉辦了三屆籃球運動會。打籃球風氣日益興盛。馬啟壽挑選其中身體條件優越、技術拔尖的小夥子,組成了村籃球隊。球鞋自備,衣服也破破爛爛。但沒人在乎這些,隊員們一心隻想打比賽。

有一年塔爾鄉農民運動會,韭菜溝隊拿到了全鄉第一名。那是一場格外正式的比賽,裁判是從省裡請來的國家級裁判,球場邊觀衆人山人海。韭菜溝的隊員們在球場上動作漂亮,投球質量極高。縣裡的領導看到了他們的表現,又指派他們代表大通縣參加省級比賽。他們取得了第二名。

韭菜溝籃球隊就這樣成了塔爾鎮的一支勁旅。

老男孩想重新上場

華小龍永遠不會忘記塔爾鄉農民運動會上那場決賽。

那天,一大幫鄉親烏泱烏泱趕到鄉上助威。人們的目光緊鎖籃球,人潮随着攻防左右搖擺。鼓掌,蹦跳,叫喊得聲嘶力竭。一場球打下來,觀衆比球員還累。

華小龍在那場比賽中獨得三十幾分,一連投中了九個三分球。一球出手,四下“嘩”地湧起震耳欲聾的叫好,将他籠罩。他不用看,便知道球進了,血管裡的血液仿佛也沸騰起來。

那一年他17歲,是韭菜溝籃球隊最年輕的球員。

第一次打全場籃球賽(全村人都在等一場籃球賽)2

華小龍1984年生,從4歲第一次摸球開始,他的人生就與籃球結下了緣分。十幾歲時,他當隊長,帶領青年隊在村籃球賽中戰勝了父親和叔叔領銜的第四生産隊,奪了冠軍。

至于結婚,也跟籃球分不開。21歲,他到了娶媳婦的年齡。家裡人給他相了姑娘,天天催着他去見面。那陣子正是賽季中,有一天下大雪,他訓練完,外套往球服上一批,邋裡邋遢就去見姑娘了。過了十天,兩邊長輩一問,都說願意。他打完一場比賽就跑到照相館拍結婚照,照完又趕回球場。

後來他問媳婦看上他什麼。媳婦說起那場他得了三十幾分的比賽。

他們成了家,陸續有了三個孩子,生活的壓力攀上脊背。他先是去新疆種了一年棉花,又回到西甯,進了一家醫藥公司做代理,每天開一輛小商務車跑全縣的醫院診所。這樣跑了十年,他給一家人掙到了小康生活,自己卻離籃球越來越遠了。

曾經一塊兒打球的隊友、夥伴們,如今也分布在全國各地,各自為家庭奔波。

那個穿十三号球衣的隊友,去跑大車了。這是件極辛勞的差事。一趟活接着一趟活,運油、運煤、運棉花,長年累月不敢休息,夜裡也隻睡上三四個小時。

在路上,他們每三個小時到休息站停歇十來分鐘。這時他們最常做的事是用手機刷籃球視頻。偶爾趕上比賽,還能看看直播。他們已經多年不碰球了,但看到籃球比賽,依然振奮。

前幾年,華小龍注冊了快手賬号,取名“大通華少”,發一些自己空閑時間打籃球的小視頻。有時他跑村鎮,趕上籃球賽,就随手打開直播。直播間一下湧進七八千人,全是在外務工的大通老鄉們。評論區許多人留言:“希望你們東山再起。”

什麼時候才能東山再起啊?華小龍在心裡反複問。

在新球場上,東山再起

三月底,西甯氣溫仍然很低,遠處的山頭有白色積雪,美團交通業務可持續發展高級專家秦浩帶着施工隊來到韭菜溝村,他們打算用共享單車回收的輪胎,為韭菜溝村造一塊塑膠籃球場。

這是美團單車的“共享單車變球場”公益項目。将回收的共享單車輪胎,經過回收再生,變成分塑膠球場的原材料,捐贈給最需要球場的山區。韭菜溝村籃球場是美團捐建的第九個場地。

秦浩團隊和村委會溝通捐建項目,立刻得到了支持。站在村委會門口,村支書馬生良爽快地擡起胳膊向秦浩比劃:讓停在村委會門口的車輛挪到外邊的位置,廣場裡側半邊建造籃球場;他還決定把廣場兩邊的圍牆用鐵網加高,防止籃球飛出場地。

給韭菜溝捐贈球場的事情,吸引了搖滾樂隊後海大鲨魚主唱的關注。聽說了“共享單車變球場”項目,付菡覺得新鮮,自行車和籃球産生了交集。為韭菜溝村設計球場,讓自行車的一部分變成球場的一部分,就好像她和村民之間的一部分聯系在了一起。這感覺很奇妙。

在付菡發布的新歌《自行車歌王》中,她這麼唱:“嘻嘻哈哈,轉動着地球。滴滴答答,來去也自由”。聽着就像在描述韭菜溝幾代村民在籃球場上的奔跑的勁頭。

付菡将球場畫成一片彩色的宇宙。左邊是太陽,右邊是月亮和夜空,還有蟲洞,太陽系行星。地球生活在居中一道狹窄的宜居帶上面,“需要大家共同愛護”。

第一次打全場籃球賽(全村人都在等一場籃球賽)3

雨雪天拖延了施工進程。秦浩和工人師傅隻好守在村委會樓裡,在每一次雨不大的時段抓緊工作。即使裹着羽絨服,秦浩依然凍得哆嗦。

可孩子們似乎對陰冷的天氣毫不在意。施工期間,幾乎每一天下午,他們都頂着雨,抱着籃球瘋玩,又叫又跳。

玩耍的孩子裡有華小龍的女兒。華小龍在家裡專門劈了一塊空間。每天晚上,四年級的大女兒和二年級的二女兒寫完作業,他就帶着兩個孩子練一小時籃球。兩個小姑娘會用一隻手運球,另一條胳膊格擋在胸前,做出防守姿勢,動作相當标準。

玩耍的孩子裡還有馬啟壽的孫子小馬。小馬上小學時,曾經跟着開拉面館的爸爸去青島。每到周末,爸爸帶他到公園,教他打籃球。現在,小馬已經在鎮上的中學念初二了。一旁看球的老人說,小馬的動作有爺爺當年的風範,靈活機動。

像他們的爺爺和爸爸那樣,韭菜溝的孩子們也組建起了自己的球隊。

球場還沒施工完,他們就躍過拉起的隔離繩,在場上打起球來。那幾天,新建球場成了村裡最大的事,人們時不時便遛着彎兒來圍觀施工。

馬啟壽來了,華小龍也來了。華小龍打開攝像頭,繞着未完工的球場走了整整一圈。他把這段視頻配上文字後上傳。他寫道:

第一次打全場籃球賽(全村人都在等一場籃球賽)4

“很多人不理解你堅持打籃球是為什麼。打籃球當然不能當飯吃。可能我這輩子也不會在籃球上有很大的成就,但我還是願意站在球場上去跑,去跳,去投,去傳。因為我在那裡,會覺得生活變得更有意義。我可以感覺到身邊每個人的激情和活力。昂揚地揮灑着汗水,大口地喘着粗氣,每個人都變得那麼年輕。我也一樣。”

全國各地的韭菜溝村民們遙遙看着新球場一點點建成。在一個豔陽天,施工完成了。村民們陸續來參觀。老人叉着手,說沒見過這樣好看的操場。孩子們等不及要上去踩一踩。

第一次打全場籃球賽(全村人都在等一場籃球賽)5

村民們在華小龍的視頻下約起球來,每個人都再次期待起那場還未發生的全村盛事——韭菜溝村第四屆籃球運動會。

從小土場到嶄新的塑膠球場,韭菜溝球場的變化,也見證這40多年來農村的變遷。共享單車變球場,傳遞是的更更環保、更低碳、更美好的生活理念;韭菜溝村的華小龍們,從拼命奔生活到放慢腳步重回球場,在生活節奏的不斷變化中,不變的是韭菜溝村人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發展,這也是中國諸多農村變化的一個縮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