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孔子的10個小故事?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肮髒的東西掉進鍋裡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确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關于孔子的10個小故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肮髒的東西掉進鍋裡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确實,何況是道聽途聽呢?
學而時習之孔子的先世是宋國的貴族,後來破落下來了。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着他搬到離陬邑不遠的魯國都城曲阜,過着清貧的生活。魯國是當時公認的文化中心,跟宋國一樣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禮可真夠多的,結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瑣的儀式。窮人當然說不上這些,但是,從天王、諸侯、大夫,到一般奴隸主富貴人家,對此特講究,他們認為這正是炫耀自己财勢的好機會。每逢婚喪大事,他們便會雇用一班子人來舉行禮的儀式。那時管從事這種職業的人叫儒。孔子從小就受到這種古老文化的熏陶,學懂了許多古代的禮,以至連做遊戲,也常用小木塊當祭器,小泥團當供品,演習着古代的禮儀,總是樂此不疲,并且發展為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由是,後人把孔子倡導的學說稱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幼年時家境貧困,難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學,常拜他人為師,哪怕是向年僅7歲的小孩項橐求教。他曾經問禮于老蚺、訪樂于苌弘、學琴于師襄、孔子的故事學官制于郯子……一次,魯國附庸國的國君郯子來魯國朝見魯昭公。郯子雖是小國之君,可自稱是少皞氏的後代。在魯昭公舉行的宴會上,叔孫昭子問少皞氏幹嗎以鳥名為官名,郯子便大談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來,還乘機誇耀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适至,故紀于鳥。孔子聽過了,覺得郯子雖然舉止有些可笑,但對古代官制倒确實有點研究,便見于郯子而學之。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按字義,文,文采;質,質樸;彬彬,雜半之貌。南宋朱熹《論語集注》:言學者當損有餘,補不足,至于成德,則不期然而然矣。清劉寶楠《論語正義》:禮,有質有文。質者,本也。禮無本不立,無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謂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禮的外在表現;質,指内在的仁德,隻有具備仁的内在品格,同時又能合乎禮地表現出來,方能成為君子。文與質的關系,亦即禮與仁的關系。于此一則體現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則反映了其一以貫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張偏勝于文,亦不主張偏勝于質;當不偏不倚,執兩用中,而做到過點且屬不易。子曰:虞夏之質,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勝其質;殷周之質,不勝其文;文質得中,豈易言哉?(《禮記·表記》)
敬鬼神而遠之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朱熹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論語集注》)清劉寶楠則釋此句為:謂以禮敬事鬼神也(《論語正義》)。《禮記·表記》: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結合上述孔子告樊遲語,可看出孔子持與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觀,并教樊遲從周道。孔子在承認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對鬼神既不輕慢亦不要予以親近,這與其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中強調先人事,後鬼神(《論語·先進》: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緻。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雍也》,孔子答子貢問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朱熹《論語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觀之,可以見天理之周流而無閑矣。清阮元《研經室集》:為之不厭,己立己達也;誨人不倦,立人達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達者,如在邦必達,在家必達之達。此句猶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應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體現孔子所倡導的恕之道,亦即關于仁的實踐途徑與方法。以己所欲譬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準,即從積極意義上實踐仁其低标準則是推己所厭及他人而不惡加,即從消極意義上實踐仁(見《論語·顔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認他人之價值,關心他人之生存與發展,從又一側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義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漢書·儒林傳》:孔子究觀古今之篇籍叙《書》、稱《樂》、論《詩》、因魯《春秋》、好《易》,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論語集注》:孔子删《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皆傳先王之舊,而未嘗有所作也。其句意謂傳述舊章而不創作,對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與好古,系孔子對終其一生之教學與學術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時亦體現出其整理曆史文化遺産的原則及其對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謂不作,朱熹認為孔子其事雖述,而功則倍于作矣(同上)。然後世學者認為實際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學而》: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論語·裡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義相同。意為做事勤奮敏捷,說話卻謹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餘也。(《論語集注》)又釋:事難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謹。(《朱子語類》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韓詩外傳》、《說苑·雜言》等篇都有孔子語子路慎言不嘩的記載。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惘。鄭玄注:罔,猶罔罔無知貌。殆有兩義:一為危殆,疑不能定。一為疲殆,精神疲怠無所得。當從前解。此句可與溫故而知新章合參。近人楊樹達注:溫故而不能知新者,學而不思也,不溫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學也。(《論語疏證》)孔子首倡學思并重,對孔門弟子有很深影響。如子夏言博學近思,《中庸》言博學慎思,都認為學思不可偏廢。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鄭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國注:言人而不信,其餘終無可。朱熹說:人面無真實誠心,則所言皆妄。(《朱子語類》卷二四)近人蔣伯潛區分信有二義:說話必須真實;說了話必須能踐言。(《語譯廣解》)孔子及後儒極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論語·衛靈公》)是孔門的處世原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