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标?美國新政府上台以來,試圖彌補特朗普政府對國際氣候治理體系造成的破壞,不僅在“退群”之後宣布重返《巴黎協定》,組織召開了領導人氣候峰會,還任命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國務卿約翰·克裡為氣候問題特使,擺出美國意欲再次領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姿态克裡就任之初表示,“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追求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并不是為了對抗中國”“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解決氣候危機”“美國拜登-哈裡斯政府将以應有的嚴肅性和緊迫性來應對氣候危機”但是,美國對中國仍舊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斷試探、打擊甚至抹黑中國克裡呼籲中國應提高減少碳排放的速度和深度,并且妄稱如果中國減排不夠,全世界将氣溫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内的目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然而,美國自己在國際氣候治理體系中,卻一直扮演着一個“失信者”的角色,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要想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标?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美國新政府上台以來,試圖彌補特朗普政府對國際氣候治理體系造成的破壞,不僅在“退群”之後宣布重返《巴黎協定》,組織召開了領導人氣候峰會,還任命奧巴馬政府時期的國務卿約翰·克裡為氣候問題特使,擺出美國意欲再次領導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姿态。克裡就任之初表示,“美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追求進一步的研究和發展,并不是為了對抗中國”“沒有哪個國家能獨自解決氣候危機”“美國拜登-哈裡斯政府将以應有的嚴肅性和緊迫性來應對氣候危機”。但是,美國對中國仍舊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斷試探、打擊甚至抹黑中國。克裡呼籲中國應提高減少碳排放的速度和深度,并且妄稱如果中國減排不夠,全世界将氣溫上升控制在1.5攝氏度以内的目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然而,美國自己在國際氣候治理體系中,卻一直扮演着一個“失信者”的角色。
一、美國的承諾宛如“空中樓閣”
有句話說得好,“失信于天下,自絕于未來”。美國多屆政府曾向世界做出了許多承諾,但在現實中卻鮮見其兌現。
基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中的“共同但有區别責任和各自的能力”原則,美國克林頓政府曾在《京都議定書》中承諾,在2008-2012年期間将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平均減少7%。但是,《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還沒有到來,小布什總統就以《京都議定書》嚴重損害美國經濟為由,宣布退出。
2009年11月25日,美國奧巴馬總統在哥本哈根氣候大會(COP15)上向全世界宣布其溫室氣體減排雄心,并在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 2009》(以下簡稱《法案》)中給出了量化的目标,即“2012年、2020年、2030年、2050年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将比2005年,分别減少3%、17%、42%、83%,即屆時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别為46.27億噸、50.56億噸、35.33億噸、10.35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下同)”。
2014年11月12日發表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國宣布于2025年實現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減排目标,并将努力減排28%。2015年9月25日發表的《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國宣布到2030年,将較2005年減少電力行業二氧化碳排放32%,并承諾繼續采取新行動減少氫氟碳化物的使用和排放。
奧巴馬總統作為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試圖有所作為的美國領導人,在其任内的8年中,在國内和國際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行動和措施,樹立起美國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領導者的形象。然而,2017年3月28日美國特朗普總統上任不久就簽署了“能源獨立”的行政命令,取消一系列奧巴馬時代的氣候變化法規,而這些法規是美國履行其國際氣候承諾的關鍵。
2021年1月28日,拜登就任美國第46任總統,上任後立即簽署了應對氣候變化及向清潔能源經濟過渡的行政命令,包括“采取政府整體措施應對國内外氣候危機”“重建基礎設施,實現可持續經濟”等。
2021年4月22日,在紀念《巴黎協定》簽署五周年的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拜登-哈裡斯政府宣布到2030年,美國将較2005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50%至52%,比《法案》中的目标增加了10個百分點。短短的五年内美國政府就在國際氣候治理體系中玩了一把“退出-再入”的荒唐戲碼。2024年之後的美國是否能保證其氣候政策還能連續、透明、可落實、有成效?我們将拭目以待。
二、美國溫室氣體排放現實打臉其承諾
美國雖然向世界做出過許多承諾,但是這些承諾主要發生在美國奧巴馬總統和拜登總統執政期間。按照UNFCCC的要求,美國向聯合國提交了自1990年以來的逐年溫室氣體排放清單。清單顯示,自1990年起美國溫室氣體總量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到2007年達到峰值,峰值排放量為74.50億噸;而後呈下降趨勢,2019年的排放量比峰值年下降了12%,相當于近13年來每年下降不到1%。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08-2012年)内,美國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對1990年平均減少7%的目标不但沒有實現,反而年均增加了7%,嚴重違背了其對國際社會的承諾。
《法案》中确定了“201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相對2005年減排3%,排放量控制在46.27億噸;2020年相對2005年減排17%,排放量控制在50.56億噸;2030年相對2050年減排42%,排放量控制在35.33億噸;2050年相對2050年減排83%,排放量控制在10.35億噸”的減排目标。
但實際上,美國向聯合國提交的美國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顯示,2012年實際的排放量為65.86億噸,比《法案》控制目标46.27億噸高出42%。2019年美國實際的排放量為65.58億噸,要實現《法案》提出的2020年排放量控制在50.56億噸的目标顯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美國想實現其在《法案》中2030年和2050年分别控制在35.33億噸和10.35億噸的目标,美國必須從2019年起保持每年6%的減排速率。
美國奧巴馬政府曾承諾繼續采取新行動減少氫氟碳化物的使用和排放。然而,奧巴馬執政末年(2015年)消耗臭氧層物質(ODS)替代物使用導緻的含氟氣體的排放從1990年的22.72萬噸增長到2019年的1.71億噸,增加了約720倍;與其執政初期(2008年)相比, ODS替代物使用導緻的含氟氣體的排放則從2008年的1.3億噸增加到2019年的1.71億噸,增長了26%。美國真可謂是一邊承諾,一邊打臉。
“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現在該是美國政府拿出實際行動,兌現承諾的時候了。應對氣候危機需要全人類在短期内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應該是美國對其他國家提出要求,而是美國應該拿出實際行動,在減排方面做得更多,更透明,加快其減排的速度,加大其減排的力度,兌現其向世界的承諾,以确保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幹擾的水平上。
三、中國榜樣,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中國力量
反觀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在全球氣候治理進程中,基于“共同但有區别的責任和各自的能力”原則,中國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全世界展示了什麼是“言必行、行必果”。
中國先後在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和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向世界宣布,中國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左右、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單位國内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等一系列目标。實際上,2018年中國森林面積已達到33.1億畝,森林蓄積量達到175.6億立方米,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110萬公頃和45億立方米,成為同期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已提前完成了2020年森林蓄積量增長目标;202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9%,單位國内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8.4%。中國完全兌現了對世界的承諾,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标付出的巨大努力,為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樹立了榜樣。
國務院2014年發布的《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力争風電裝機達到2億千瓦,光伏裝機達到1億千瓦左右。截至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達到2.8億千瓦,光伏裝機達到2.5億千瓦,遠遠超過設定的目标,在實現能源低碳轉型上取得了實質性進展。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中國向世界做出的莊嚴承諾,中國已将“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态文明建設整體布局中,積極采取務實行動,通過調整産業結構、優化能源組合、開展減污降碳協同、促進綠色發展等方式,以實際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并在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标上取得了積極進展。目前,中國正在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進一步明确“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路線圖、施工圖。中國的一系列舉措,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使命與擔當,為推進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了中國力量,提供了中國方案。
(作者單位: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