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申子仲
4月3日,網傳鄭州首家智能化無人面館開業。記者探營發現,嚴格意義上來講,這家“未來面館”并不是一家社會層面的飯店,而是一家帶有智能化食品機械産品展示的體驗店。而這種經營形态是否代表着未來中式快餐的發展方向?業内看法不一。讀者不妨跟随記者一起,切實體驗一把再說。
特色店“藏在深閨”
按照網上發布的帖子,這家名為“未來面館”的智能化無人管理實體店是4月3日正式開業,位置在農業路與經二路交叉口附近的投資大廈一樓。
4月5日下午1點多,記者驅車前往,在經二路停車後,發現投資大廈因為廣場施工,沿街豎着高高的鐵皮圍擋。進入圍擋内側,繞着投資大廈走了大半圈,也沒見到一家面館。四下向路人打探,路人都不知道“未來面館”的具體所在,也沒聽說過有這麼一家神奇的館子。
尋尋覓覓近半個小時,愣是沒找到。正疑惑間,忽見大廈B座下有一條不寬的走廊,步行數十米,總算是見到了“未來面館”的黃色門頭。位置既不臨街,地段也不繁華,“隐藏”得相當嚴實。
如果不是隔着玻璃牆體,看到店裡坐着一位男士,記者還以為飯店打烊了。
店面五六十平方米,用餐區擺着六張大小不一的餐桌,前台後面則擺放着兩三套兩米多高的機械設備。“老闆”見到記者,便熱情地打招呼:“想吃點啥?”
記者這才意識到,面館還在正常營業。
說明來意後,“老闆”解釋說,這裡其實是個智能化食品機械的展示區,兼顧投資大廈平時工作日内的職工餐飲。且也不是4月3日開業,而是已經營業快一個月了。
全國已經開了163家店
”未來面館“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幹淨“,甚至沒有任何雜味。除了餐桌座椅,面館的其他設施無不彰顯着科技感。
前台上方的大屏幕顯示器滾動着菜品和價格,面食最貴的是牛肉面13元,最便宜的涼拌面8元,蓋澆飯最貴的16元,涼拌小菜6元。
飯店沒有後廚,全靠智能機器。現場展示的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做粥的,用于早餐;一種是做面條的,用于午餐。做粥的機器小一号,做面條的機器高度長度都在兩米左右,外觀純白色。門口立着一台大屏幕的點餐機,用于觸屏點餐和付款。
除了記者,飯店内沒有顧客,略顯冷清。
“你來的不是時候,這不正放着假呢。”“老闆”名叫趙航,确切身份是智能機器公司的一位銷售經理,“這個飯店其實是一家全方位體驗店,做飯主要是服務在投資大廈上班的職工,清明假期不上班,所以也就沒什麼客人。”
據趙航介紹,這機器是由我省許昌襄縣的一家食品機械廠家生産,該廠有着20多年的食品機械生産經驗,去年才開始量産基于5G技術的智能化産品,并迅速打開局面,現在在全國開有163家“未來面館”。
“我們的形式不是加盟,而是合作。鄭州的這個體驗店,也是合作形式的。”趙航說,他們的設備并不适合小本投資者做社會類實體店,而是多與醫院、學校、寫字樓、機場、高速服務區、景區等人員相對集中的大型單位合作,“因為我們的機器比較值錢,像這一台全智能的面條機,售價在30多萬,社會上開小飯店的,舍不得紮這個本兒。”
社會類面館難以完全無人化
按照趙航的介紹,他們公司研發的智能化食品制作機械,目前比較成功的有面條機、粗糧早餐機、包子餃子機。而智能化蓋澆飯機械尚在完善中,有待下半年成型。
除了全智能化無人管理的食品機械,公司還有針對性地開發簡化程序智能化的機械。以面條機為例,全智能化的面條機,分送面、燒水、和面、壓片、切割、下鍋、煮面、倒料包、出鍋裝碗、端碗送出等10多個操控步驟,這些步驟由特質的輔助設備包括機械臂等完成。如果加上點餐大屏、結算平台、遠程操控系統,建設一家真正的無人管理面館,整套下來,硬件投資就得紮個“大本錢”。而他們目前最暢銷的面條機,是簡化程序的,隻包括燒水、和面、壓片、切割幾個步驟。
“簡化的智能面條機,我們叫‘鮮面機’,售價不到4萬,等于給飯店省了個廚師,不用月月給大廚開工資了。”趙航說,社會類面館要想實現完全無人化其實很難,即便遠程操控系統,可以讓一位老闆管理5家店面,但操作起來也不太現實。因為“年輕人可能會較快熟悉智能操作,但面對老年人消費群體,特别是使用現鈔的,無人管理就力不從心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的智能化無人面館,主要的合作對象是大型的工作餐需求單位。
疫情時代,火了智能化
目前已經在全國開辦了163家“未來面館”,集中在北上廣和南方發達城市,主要合作對象也是人流量較大的單位。
“特别是醫院系統,近期對我們的産品興趣極大。”趙航說,智能化無人面館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全程智能操控無人接觸食材,連放料包、出鍋、盛碗端出這樣的動作,都是機械臂完成的。此外,機器内艙有鎖鮮系統,可以保證食材的品質;定時消毒系統,可以保障清潔衛生。“無人接觸的特征,最大程度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機會,這也是醫療單位青睐我們産品的最大原因。”
據了解,随着全國範圍内合作的鋪開,公司已經由傳統單純的食品機械制造,向消費終端進軍,并已涉足和聚合上遊食材加工,依托高科技結算鍊、食材鍊、機械連形成頗具自身特色的産業閉環。
還以“未來面館”為例,目前同一智能設備可以制作長短、厚薄、方圓、寬窄不同的面條14種;多種口味依托各種不同種類的料包實現,一碗面一個料包;雞爪、豆腐幹、鹵蛋等面食佐餐,以及各式小菜,也是成包的預制成品,即開即食。
體驗一把“未來”的吃法
說了半天,也勾起了記者的饞蟲,以及對未來世界下館子的幻想。在趙“老闆”的指點下,記者全程體驗了一把。
首先是在門口的點餐大屏上下單,這一點和眼下電影院的自動售票機相似。大屏點餐、手機掃碼付賬後,會吐出一張小票。拿着小票就可以選位子等餐了。
記者點了一碗13元的金湯牛肉面,小票顯示是005号。
面條機開機後有一個準備過程,因此煮熟第一碗面的全程需要2分48秒,從第二碗之後,每碗的出鍋時間僅需48秒。
從面條機左側的玻璃框,可以窺見部分制作過程,面粉從最上端送下,然後經過和面層、壓面層,切割層顯示面條形狀為圓形,也就是平時常見的拉面模樣。
與此同時,最下端的鍋内水溫漸漸加熱至98度,面條便自動下鍋。
加放調料和出鍋盛碗這個過程,是由機器中部的機械臂完成的,玻璃框外觀察不到。機器中部上方是一塊大顯示屏,整個過程均有時間顯示和提醒。
2分48秒時間到,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從機器中部下端出艙。機器馬上連續喊号:“005号,金湯牛肉面已經制作完成,請您取餐。”
ok,開吃。
幹啥都不簡單
辣椒、醋、香菜、小蔥這樣的輔料,單獨擺在前台,食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添加。
面條口感很筋道,并不比手工的差。牛肉是濕滑的,色澤新鮮,不幹燥。
“我們做過無數次試驗,最終選定了這種高筋面粉。”趙航說,機器隻能用這種面,做出來的面條才夠筋道,其他的要麼太粉、要麼軟硬度不達标。他還說,智能化面館的面條其實比手工面更健康,因為機器壓面不用其他黏稠或提筋的添加劑。
據介紹,投資大廈的這家主供職工用餐的“未來面館”,每天大約售出150碗,僅憑着一台機器,午餐不到兩個多小時便能全部搞掂,全程幾乎用不到人工。
“有想法的人多的是,關鍵是埋下頭去研發。”趙航說,智能化食品機械的研發,不僅需要大數據、互聯網一類的科技人才,還要有懂市場、懂食材、懂加工的專業人才參與,甚至“連火候都得計算到”。
“因為每種食材都各有特性,比如肉類和豆腐幹,鎖鮮條件各有不同;刀削面與拉面,壓面的力度、煮面的火候也稍有不同……”趙航感慨說,“看着不到一分鐘出一碗面,感覺好像很容易,其實幹啥都不簡單,都是經曆過無數次的失敗、權衡、計算,才得到最終的最佳解決方案。”
業内人士談”未來“
對于智能化無人餐館的出現,鄭州餐飲界業内人士有着不同的看法。
“小店面、鮮食材、低價位、預制化是未來餐飲的大趨勢,‘未來面館無疑符合這些特質。’”鄭州“小南國”和“懷生記小館”的創辦人劉懷生,有着30多年餐飲從業經驗。他評價說,在人工成本越來越高的當下,智能化無人程序的開發,無疑會是一種發展方向。劉懷生認為,面條類湯湯水水的中式快餐與西式快餐相比,最大的特質是“跳不出碗、走不出館”,還有一個劣勢是用料和配菜的标準化,因為衆口難調很難統一。而智能化機械恰好可以在标準化層面形成突破,從而最大限度節約時間和人力成本。他相信,随着科技進步,智能化無人管理餐館将最終實現社會層面的普及。“很難想象科技會發展到哪一步,就像多年前很難想象手機能夠替代錢包、電話、電視機、錄音機。”
而鄭州市餐飲協會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會員告訴記者,即使智能化程度再高,餐飲業也不可能實現徹底的無人化管理,先前的機器人飯店、機器人刀削面也一再驗證了這一點。這位先生認為,餐飲業向基層的深度下沉将是未來的發展的趨勢,社區體系将成為社會類餐館的終端消費形态,而社區作為社會類餐館最基礎的單元,需要的不僅僅是食物本身。因為“未來其實是一種回歸,人們更需要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人情味、煙火氣。”也正因如此,智能化的無人管理模式或許能夠在未來社會類餐館實現,但肯定不會是主流。
一切未來,還有待期許、設想、開發、體驗、反饋、驗證……無論如何,這個世界總是在變化,也需要變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