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清平樂》一播出,古色古香有質感的畫面立刻讓人感覺,這就是曆史的味道。這部劇盡可能完整地展現了宋仁宗的一生,宋仁宗在位時期的幾件大事也成為電視劇中幾個重要節點。這其中就包括好水川之戰。
劇中的好水川之戰,宋軍慘敗,主将任福自盡。曆史上的好水川之戰,情況更加慘烈,主将任福萬萬想不到,是鴿子将他送了命。
《宋史·夏國傳》中對好水川之戰有這樣的記載:“怿為先鋒,見道傍置數銀泥合,封襲謹密,中有動躍聲,疑莫敢發,福至發之,乃懸哨家鴿百餘,自合中起,盤飛軍上。于是夏兵四合……宋師大敗”。
這段話就指明了,是任福看到路旁的箱子裡有動靜,将箱子打開,從裡邊飛出一百多隻鴿子,在宋軍頭上盤桓。這樣一來就暴露了它們的位置,最終導緻了全軍覆沒。
事實上這是我國曆史上現今可考的鴿子用于軍事的第一例。然而這裡的鴿子也不是所有古裝劇裡傳書用的,它們隻是起到了一個發信号的作用。
現在的古裝劇,裡邊總有一個飛鴿傳書的鏡頭。埋伏在哪家府上的密探用飛鴿将消息傳給自家主子;大軍對陣,鴿子飛過來給一方将領帶來最新情報;凡是古裝劇,必定會出現這個鏡頭。我們還覺得本該如此啊,不拿鴿子傳拿什麼傳?
我們就從3000年前的古代中國,看看曆史中的飛鴿傳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當時用來傳遞什麼消息?鴿子為什麼能來往兩地傳遞書信?鴿子自帶的“導航系統”給現代科技帶來了哪些靈感?
曆史考古總能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喜,不斷刷新着我們對古代曆史的所知。我國飼養鴿子的最早時期,由隋唐提前到漢,又由漢提前到殷商。
在三門峽婦好墓出土了殷商玉鴿,正是一隻體态豐滿的食用鴿,這件玉鴿的出土直接将我國鴿子的飼養拉到殷商,證明了我國飼養鴿子的曆史至少已經有3000年。
最早的文字記錄,就要追溯到西周了。《五經》中的《禮記》,《周禮注疏》卷四載:“庖人掌共六畜、六獸、六禽。”漢人鄭玄注:“六禽:雁、鹑、鴳、雉、鸠、鴿。”說明周天子的菜譜裡就有鴿子這一道菜。
這個時候的鴿子并不會用于傳書,一來是沒有史料記載,二來我們可以想一下,那個時代連紙都沒有,讓鴿子怎麼“傳書”,一個竹簡鴿子帶着飛都飛不動。有人說可以用布啊,但是那個時代布料多厚啊,一塊布上又能寫幾個字。
戰國時期對鴿子也有記載,《越絕書》:“蜀有花鴿,狀如春花。”可以看出到這個時候人們對鴿子的了解還是欣賞外形和可以做菜這兩點。
然後時間就來到漢代,1984年,我國在四川蘆山縣蘆陽鎮發掘了一座漢代古墓。墓中出土的“陶樓房”,山牆上發現了一個鴿舍,舍内有兩隻鴿子。經文物部門鑒定,這被認為是漢代民間飼養傳信鴿的實物證據。
這個時候說飼養傳信鴿,最起碼有了物質基礎——造紙術。西漢就已經發現了古紙片,東漢蔡倫造紙讓紙得到了廣泛運用。這種情況下古人才可能會想到把紙片綁到鴿子身上讓它傳信。
真正意義上的飛鴿傳書,應該是發生在隋唐時期。從隋唐之後飛鴿傳書傳的主要是兩個信息:
最早有史料記載的,是唐代的《開元天寶遺事》:“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隻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
也就是說,張九齡年少的時候往家裡養了一群鴿子。每次跟他親朋好友傳個信的時候,就寫紙上綁鴿子腿上,然後鴿子就往他親朋好友家送信去了。
這段文字可以直接證明張九齡是現在發現的曆史上最早的訓練和使用飛鴿通訊的人。張九齡還給這些鴿子起了個名字——“飛奴”。
在唐朝段成式《酉陽雜俎》裡有記載:“鴿,大理丞鄭複禮言,波斯舶上多養鴿,鴿能飛行數千裡,辄放一隻至家,以為平安信。”由此,有學者認為唐朝用飛鴿傳書是受了波斯的影響。
但是不得不承認鴿子在唐朝迎來了自己的黃金發展時期。
唐人不僅喜養鴿,為鴿作詩,作畫也非常流行。唐代詩人王安石、白居易等人均有寫鴿子的詩詞。花鳥畫家邊鸾的《梨花鹁鴿圖》、《木筆鹁鴿圖》、《寫生鹁鴿圖》、《花苗鹁鴿圖》等均有傳世。
《梨花鹁鴿圖》
将飛鴿用于軍事的記載是在宋朝史料中發現的,文章開頭我們已經介紹了飛鴿在夏宋好水川之戰中的重要作用,另一個明确記載在《齊東野語》。
《齊東野語》“按視端軍,端執撾以軍禮見,阒無一人。公異之,謂欲點視,端以所部五軍籍進。公命點其一部,于廷間開籠縱一鴿以往,而所點之軍随至,張為愕然。既而欲盡觀,于是悉縱五鴿,則五軍頃刻而集,戈甲煥燦,旗幟精明”。
時任川陝宣撫使的張浚前去視察泾原統制曲端的軍隊,到營地卻發現空無一人。要求集結兵馬時,曲端放出鴿子,士兵收到鴿子就回來集合。“五軍頃刻而集”說明了這種方式效率比以前提高了太多。
但是注意這裡用的鴿子都是傳遞信号,好水川之戰,鴿子就代表“有敵軍”,曲端飛鴿,就代表“快回來”。為什麼軍事上沒有用來傳遞情報呢?這主要還是因為飛鴿傳書的不穩定性。最簡單的例子,鴿子飛着飛着被人射下來了,一封家書沒什麼事,可要是軍事情報那事不就大了嘛!
随後一直到明清時期,養鴿文化不斷發展。清代張萬鐘著《鴿經》,裡面詳細介紹了鴿子的生活習性、花色種類、《飛放》部分的傳書鴿的介紹、《翻跳》部分可用于雜耍翻飛的空翻鴿、曆史典故和詩詞歌賦。這是我國可知的最早一部記錄鴿子的專著。
可見從古代飛鴿傳書确有其事,隋唐時期古人就已經發現了鴿子身上的某些特性,利用鴿子身上的特性傳遞信息。那小小的鴿子有什麼本領能夠讓它們來往傳書呢?
在了解為什麼能飛鴿傳書之前,我們要先清楚兩點:
古人在飼養鴿子的過程中,發現了鴿子的“歸巢性”,也就是說鴿子很戀家,而且它們有種特殊的能力,不管飛到哪裡都能找到回家的路。古人正是發現了鴿子的這種特性,再加上鴿子飛行速度總比當時的馬跑的快,因為對鴿子加以訓練,就有了飛鴿傳書。
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飛鴿傳書隻能在兩個固定地點。鴿子認家,人們出行時把鴿子帶走,需要傳信時放出,鴿子自己會找回家,順便把信帶回去,并不是想讓鴿子去哪個地方送信鴿子就去的。
而雙向往返則需要人為訓練了。通常是白天把鴿子帶到一個地方吃飯,晚上把鴿子帶到另一個地方睡覺。這樣讓鴿子形成了反應,就會雙向傳書了。
當時張九齡人在長安,母親在廣東,通過鴿子互相送信,在當時被傳為一段佳話。這僅僅用一個歸巢性肯定是解釋不了為什麼鴿子能飛越半個中國不迷路平安到家的。
這在古代是解答不了的問題,在現代,科學家們給出了幾個猜測:
現在最主流的觀點還是認為地球磁場是鴿子自帶“導航系統”的關鍵,同時人們根據鴿子對地球磁場的反應,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更多的靈感。
自然界的動物身上有太多人類解釋不了或者做不到的事,它們的力量、速度、特殊的交流方式等等,都值得我們去探究。雖然在這些事情上人類自身比不上這些動物,但是人類進化出了比它們發達多了的大腦。動物身上的優點,人們都可以轉化加以利用。
飛機、雷達、聲納、吸盤、膠帶等等,都是人們通過動物受到啟發發明出來的。對于鴿子這種神奇的特性,科學家們的猜測實驗也給了人們更多的靈感。
與此相關的研究還有很多,對于鴿子為什麼自帶“導航系統”,也是需要人們進一步去研究論證的。搞明白這個原因,我們的科技也一定能更進一步。
如今鴿子代表的是和平,通信技術的發達也不再需要鴿子來回奔波傳信。但是鴿子從隋唐開始的曆史時期裡,傳信的作用功不可沒。這也是人們利用它的優點和它們自身的适應帶來的相處的平衡。我們現在與動物之間,應該積極地去尋求這種平衡點,與動物和諧相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