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曾仕強教授:一路走好!
曾仕強教授,是中國式管理之父,也是國學大師——他一生為了弘揚道統文化而奔走呼号。當年在《百家講壇》的時候,他就以幽默、生動而不乏智慧的風格向我們闡述了《易經的奧秘》,于是很多人就開始學習深奧晦澀的國學經典《易經》。在他的講座裡,我們能學到教科書上沒有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我們能學到在未來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麻煩的解決之道。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裡面記錄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為人處世之道,流傳千年而不朽。不同的人對《論語》有着不盡相同的理解,那麼,國學大師曾仕強是如何理解《論語》的呢?曾仕強教授:《論語》的第一句“學而時習之”,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大部分人是這麼理解的:學習并且時常溫習,不也是很愉快的事情嗎?而曾仕強教授則不這麼認為,他認為學習本來就是個漫長的過程,然後還要不斷地複習就更乏味了,所以很多人不願意讀書,這根本不是件愉快的事情。他認為,這裡的“習”應該解釋為“習慣”。
學是一回事,但是習慣是另一回事。隻有把所學的東西慢慢變成了習慣,才可能“不亦說乎”。很多人在勤奮地學習,但是這并未養成他的習慣,這是很多國人的缺點。很多知識、道理,我們都懂,甚至可以背下來侃侃而談,但是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真正的學,就是要把所學的東西轉化成習慣!這樣才會有樂趣,反複地學習、溫習隻會讓人覺得乏味。
老向在這舉個例子:就好像我們都學過孔子的這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這一句不需要怎麼溫習就可以牢牢記住了,說終生不忘都不過分。但是,養成習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是誤會自己的時候,很多人還不是不甘心或是憤懑然後去跟别人争論甚至争鬥,力求證明自己。真正能從容面對、一笑而過,不去管這些瑣事的還是占少數。這少數人做到了這一點并且養成了習慣,可想而知他們的生活會少很多麻煩多很多快樂。這就是為什麼說要把學轉化成習慣的原因。
隻是,大多數人的理解就真的錯了嗎?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曾老說的雖然正确,但也不過是一家之言。而且,大部分人理解為“溫習”也沒錯。小編也覺得沒錯,道理很簡單,要把所學的東西轉化成習慣的話,就必須不斷地溫習,溫習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隻有溫習了,才能牢牢記住所學的知識,然後不斷地實踐才能慢慢變成習慣。因此,小編覺得曾老說“大部分人都理解錯了”的确是有失偏頗。不過,我們可以理解成曾老對這一句有新的認知。
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也覺得不必拘泥于通常的理解,我們應該在舊的、通常的認知的基礎上領悟到新的、不一樣的道理,這才是學習之道——顯然,這點曾老是做到了的,并且轉化成了習慣,于是他成了國學大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