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從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

從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4 14:56:08

從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講述人:湖南科技大學退休教師 劉紹明,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從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從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從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1

從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

講述人:湖南科技大學退休教師 劉紹明

整理: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彭婷

退休後,每當我與同學、同事、朋友、學生相聚,憶往昔,談如今,說的最多的話題還是家庭與身體。談到家庭與身體就自然而然地談到改革開放40年來,與人們息息相關的衣食住行的巨大變化。這裡,從我經曆的衣食住行4件小事看國家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變化。

第一件小事:這三個學生該不該處分?

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5月的一天,當時在湘潭師專學生工作處工作的我,接到中文科關于三個學生的處分材料。中文科要求給一男兩女三個學生的處分原因是他們都戴着太陽鏡、穿着喇叭褲、蝙蝠衫到教室上課,男學生還留很長的頭發,引來老師同學怪異的目光與議論,影響了正常教學,而且不聽勸阻。這三個學生該不該處分?我看完材料後去中文科聽取了老師與同學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穿奇裝異服留長發是趕時髦, 衣着打扮得體,艱苦樸素才是學生主流的時尚。另一種意見認為改革開放了服裝的面料、質地花色、款式多樣化,追求打扮出個性美才是學生主流的時尚。究其深層次原因是, 當時上映的國産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學生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使大學生産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女主角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讨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在年輕人中已經成為時尚。但是,當時還有很多人看不習慣,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我将老師同學兩種不同的意見如實向主管校領導做了彙報,并提出了我不同意給這三個學生處分的想法。主管校領導指示我暫不提交校務會研究。後來就沒給這三個學生處分。這三個學生畢業多年後,那個男同學成了一個小有名氣的畫家,一個女同學被評聘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另一個女同學被推選為中學校長。

時至今日,大學校園學生的服飾打扮呈現出無限的時尚張力。進入90年代以後,随着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打扮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成為一種時尚。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内心觀念的轉變。穿着打扮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随着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衆”心理到“追求個性”。穿着打扮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我覺得現今符合個人氣質的絢麗多彩的穿着打扮正是40年改革開放的一大變化。

第二件小事:糧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等票據真的沒用了嗎?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将“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标準,同時人們也将“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曆史的變遷。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之前,人們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很多人營養不足,農村大多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由于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于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采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從1960年8月起全國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實行憑票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隻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幹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在我們國家改革開放10多年後,大多數人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了,開始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了,綠色食品慨念開始深入人心。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曆史的必然。我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去糧店買米,到飯店吃飯,出差在外不要使用糧票了,1993年5月糧票全面退出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等,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時我心裡想: 糧票、油票、肉票、豆腐票等票據真的沒用了嗎?如今這些時代象征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于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饑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産力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第三件小事:為什麼每過幾年就搬一次家?

清明節我回老家,發現弟弟家的舊房子裝修得同城市裡的房子一樣适應與精美。當我對現在農民的住房贊口不絕時,弟弟突然問我:你們為什麼每過幾年就搬一次家?是的,我們在這40多年裡總共搬了8次家。因為每次搬家我弟弟都來了,所以他很清楚。随着國家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與學校的不斷發展變化,家庭收入的增加,我們的住房條件也不斷改善。我們從兩人住一間不足5平米的樓梯間、不足7平米的小單間,搬到三代人住一間不足15平米的大單間,再搬到60平米的小套間,後來又搬到70平米、80平米、120平米、160平米的不同的大套間。我們家住房的變化正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巨大變化的縮影。

改革開放前, 城市居民、單位職工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樓梯間,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内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改革開放初期,居住條件仍然比較差樣式統一單調的平闆房取代了七十年代以前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裝修,隻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簡樸整潔,洋溢着和諧甯靜。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不斷擴大,居住條件明顯改善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栉比。國家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适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适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複式樓,有花園小區,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别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豪情。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盡管人們對房價居高不下,怨聲載道,但是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住房條件的極大改善,這是不争的事實。

第四件小事:怎麼三代人上學的方式會不同?

有一天晚上,正在上小學的小孫子問他爺爺:“你小時候上學遠嗎?”他爺爺說:“我小時候上學要走七公裡。每天早上天還沒亮就起床,背着書包步行一個半小時到學校上學,下午放學後又要步行一個半小時回家。不管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從沒遲到早退過。”小孫子又問他爸爸:“你小時候上學遠嗎?”他爸爸說:“我小時候上學同你現在上學的路程差不多,都是六公裡左右。我每天早上騎着自行車,背着書包到學校上學,下午放學後又騎着自行車,背着書包回家。酷暑嚴寒,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不覺得苦,也不知道累。”他奶奶和媽媽異口同聲地說:“睿睿真幸福。你是坐媽媽的小汽車或者乘公交車上學。”改革開放40年,人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水平極大提高,交通更是四通八達。陸上、水上、空中,人們出行非常方便快捷。他奶奶語重心長地對小孫子說,我們都要感恩這個改革開放的好時代,珍惜現在的幸福,努力學習,長大後創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三代人上學的方式不同折射出我們國家40年改革開放的又一大變化。改革開放前,城市與鄉村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于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現今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縱橫交錯,人群湧動,車流穿梭。交通工具花樣繁多,公交路線明顯增多、設施不斷改善,出租車招手即停,滴滴快車随叫随到,私家車已“泛濫成災”,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在各大中城市。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改革開放使得大多數人錢多了,交通觀念也轉變了,很少有人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上班了。

以上是我經曆的4件小事,提出了4個問題,标準答案就是我們國家改革開放40年變化巨大,成效顯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