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記賬方法有哪些

記賬方法有哪些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8 04:11:35

記賬,隻是我們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細心的人通常都樂于記賬。但也有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我月薪上萬,為什麼沒有積蓄?我的錢到底去了哪裡?要解決這個疑惑很簡單,隻要你開始記賬,答案馬上會浮出水面。

沒有理财和記賬之前,我的财務狀況一團糟

我本來是個大大咧咧的人,在學習理财之前,從來沒有想過記賬,因為我覺得,這個賬,記與不記,錢都花了,那記賬還有什麼意義呢?

所以,在理财之前,我沒有記過賬,而我的個人财務狀況也可以用糟糕二字來形容。雖然我的工作很穩定,工資水平也還算可以,但從參加工作以來,卻幾乎沒有什麼存款。

在學習理财之前,我甚至連定期存款都沒有存過,工資發下來就把錢裝在兜裡,随用随花。後來随着銀行卡的興起,發工資都使用銀行卡了,我的工資也就放在銀行卡中,随用随取。

記賬方法有哪些(記賬的好處超出想象)1

我是如何摸索着開始記賬的?

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接觸了理财,并參加了一個培訓。也就是這次培訓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按照培訓老師的講解,我開始記賬。

使用什麼樣的記賬方式是一個問題,現在手機APP的開發已經相當成熟,隻要你想要實現的功能,幾乎都能找到相應的手機APP。

于是我就下載了一款記賬軟件,開始了記賬。之所以選擇使用手機記賬,是因為手機記賬更加方便,我們不可能走到哪裡都帶着一個小本子,但手機是必須要帶的。所以,每次花銷完畢,随手用手機記錄情況,非常的方便,也不會發生漏記的情況。

很多手機記賬軟件設計也非常的人性化,通常都會有一、二級的分類:比如一級分類有食品酒水、居家物業、衣服飾品等等,在食品酒水的一級分類下,還會有買菜、飲料、水果、零食等二級分類。如果發現有不夠詳細的,還可以自己增加分類,非常的人性化。

記賬方法有哪些(記賬的好處超出想象)2

而當你完成了一段時間的記賬,就會生成你的消費結構圖表,你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這個月你花了多少錢,每一類消費占了多少比例。而通過這種的圖表,你也就能夠清楚知道,自己哪一類的消費過高,需要調整和克制。

通過記賬,我的生活和财務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變

通過一段時間的記賬,我至少有以下幾點收獲:

一是知道了自己的大緻消費水平。以前我對自己每月花費多少,根本就沒有概念,更加不知道都把錢花在了哪裡。但經過記賬之後,我發現,第一個月的開銷在4000元左右,第二個月的開銷在3800元左右,也都知道這些錢一筆一筆花在了哪些項目上。

二是清楚了自己的消費“惡習”。通過查看記賬情況,我發現我的開支有兩項是比較高的,占比也很大。一是朋友聚會,第一個月就用了900餘元,共有2次,平均每次近500元;二是交通費過高,雖然有私家車,可有時出去吃飯喝酒不能開車,有時去一些停車困難的地方也不想開車,這樣的情況下一般都是打車,一個月打車費用竟然超過200元。

三是為壓減開支提供了依據。知道了自己那些方面的消費不合理,就要有所行動。從第三個月開始,我就特意去壓減聚會和出行方面的開支。朋友聚會不能沒有,但也要有所控制,也沒有必要為了撐面子,每次都搶着結賬,我把每月的聚會開支限定在400元。出行方面,選擇了更加環保的公家車和共享單車,這樣一來,消費數額大大壓減。

記賬方法有哪些(記賬的好處超出想象)3

四是以賬本為依據制定預算。個人的生活開支也應該有個簡單的預算,之前沒想過,現在通過記賬,開銷心裡有了數,還是要制定預算為好。我剛開始把預算定為每月3200元,結果當月開銷2800元。于是第二個月我把預算定為3000元,結果當月開銷2900元。我感覺3000元的預算比較合理,于是,正式把每月的消費預算定為3000元。

五是生活更加有條理性。每次工資發下來以後,我會先把3000元生活費轉賬到微信綁定的銀行卡中,作為日常消費之用。其餘的錢定投到基金賬戶。如果當月3000元的生活費有所剩餘,我會轉入一個應急準備金賬戶中,作為儲蓄之用。如果當月消費确實超出了3000元,那下個月的預算根據超出數額自動縮減。

記賬,的确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但在理财這個大體系之中,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因為普通人對自己的開銷情況心中無數,所以,進入理财領域的第一步,就是要知道自己的錢都花到哪兒了,隻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的開始自己的理财計劃。

記賬,也會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條理,一切更加井然有序。不止于此,通過記賬,你還會進一步的了解儲蓄的作用,從而一步一步走入理财的領域,使自己的财務狀況更加良好,不必再為“月光”而擔心。遇到什麼突發情況,也可以很從容的拿出錢來處理,這是一種很好的生活體驗,你說是不是這樣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