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耽誤孩子

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耽誤孩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8 00:54:39

曾經和幾個朋友帶娃參加了一堂科普體驗課。娃的年齡從幼兒園中班到小學低年級不等,其中有個名叫翔翔的6歲男孩表現有點反常。

翔翔看上去很乖巧、很規矩,但是明顯地少了些同齡孩子在這種場合下都會有的好奇和興奮。他一直安靜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神是遊離的甚至冷漠的。帶教老師演示完實驗過程,招呼小朋友們上來試試,孩子們立刻一擁而上,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隻有他漫不經心地在外圈轉悠,過了好一會兒,老師發現了他,主動遞給他實驗材料,他才猶豫地接過來。

令人驚訝的是,等到課程結束,孩子們陸續離開,老師開始清場的時候,翔翔卻出其不意地把已經碼放整齊的試劑瓶打亂,又揣了兩瓶在衣服兜裡,然後飛也似地跑走了。

這堂課是孩子們單獨上的,家長隻能在教室外觀看同步播放的視頻。但當時翔媽一直在看手機,壓根不知道她的寶貝兒子搞了這一出。

大家吃飯的時候聊起娃,翔媽有點得意地說,兒子從小就被她訓練得乖乖的,有什麼要求一般總是讓他等等,不會馬上滿足,耐心練出來了,所以他基本不吵人,家長不陪也能獨自玩很久。

全程看到了課堂視頻的我,一時有些想告訴她什麼的沖動,但礙于情面和氛圍,還是咽了回去。

這個年齡的孩子不經過别人同意擅自拿走東西,比起道德層面的評判,我更願意相信,他是心理上出現了某種偏差。

後來輾轉從朋友那裡聽說,翔翔上小學後表現一直不太好,他媽媽三天兩頭被老師叫去談話。不是集體活動拖拉遲到,就是作業完不成,要麼就是像那次實驗課一樣,課堂上不活躍,課後卻亂拿教具。老師說,感覺這個孩子聽不進去道理,心智發育比同齡孩子落後不少。

至此,基本上證實了我的判斷——翔翔是掉進“延遲滿足”這個坑裡了。翔媽引以為豪的育兒寶典“有什麼要求不會馬上滿足他,讓他等等”,正是問題的根源。

得出這個判斷,和我自己的經曆密切相關。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我是知道的。像很多被它的誘人表象迷惑的家長一樣,我也曾對“延遲滿足”頗為追捧,為此走過一段彎路。

大概從女兒兩三歲起,因為怕總是痛快地滿足她的要求會使她滋生任性、愛索取的壞毛病,有意識地對她進行過一些“延遲滿足”訓練,比如她想要買些小玩具、好吃的東西、要家長陪玩等等正常的需求,我都會找些理由,讓她費一番周折、等得不耐煩甚至哭鬧以後再滿足她。甚至有時忙忘了,或者認為這事不重要,也就沒了下文。

結果,我意外地發現,女兒不但沒有變得更加乖巧懂事、更有耐心,反而是表現出一種對想要的東西急不可耐、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作”勁。有時帶她出去吃飯,上菜稍微慢了點,她就急得用筷子敲打碗盤,不斷地抱怨,我反複解釋現在是用餐高峰、服務員忙不過來,也不管用。有時想要買什麼東西,而我剛好支付寶餘額不夠、銀行卡和現金也沒帶,她就發脾氣,答應她明天再買也不行,非要我立刻回去取了錢再來買。

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哪裡做得不對勁了。

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耽誤孩子(别再用你認為對的)1

深究米歇爾的實驗,其實并沒有深奧之處,不過是證明了一個大衆皆知的道理——從小具有較強自控能力的孩子,成年後事業成功、人生精彩的可能性更大。但是,這個實驗有個緻命的缺陷,也是造成它被廣泛誤讀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實驗的組織者沒有去研究,造成這些孩子們面對美食時不同表現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和他們早期的家庭教育有什麼關系?

當然,我們沒必要對這個發端于上世紀60年代的心理學實驗寄予太高的要求,但是越來越多活生生的事實告訴我們,由它引申出來的“延遲滿足”概念,其實是個坑,一個盛産“熊孩子”的坑。

很多家長對“延遲滿足”存在的認識誤區,大緻集中在這樣兩個方面:

首先,“延遲滿足”究竟是誰在操控?

米歇爾實驗中那些選擇等待15分鐘再吃糖,從而得到了額外獎勵的孩子,“延遲”是他們自主、自願做出的決定,而不是任何外力強加的。

實驗的組織者隻是告訴他們遊戲規則,呈現給他們兩種選擇不同的結果,但沒有硬性要求他們,孩子們無論是選擇等待還是立即吃掉,都不會受到任何價值評判。

但是現實中,很多家長把“延遲滿足”的主體偷換成家長,孩子隻是被操控的對象,失去了主動判斷、選擇并且承擔結果的能力。他不會根據事情本身的對錯或者優先級來作出選擇,隻知道服從了就有好果子吃,不服從就會遭到訓斥和鄙視。

家長主導下的“延遲滿足”,由于立足點全部是家長的标準、家長的需求,家長認為的合理與不合理,所以常常會出現相互矛盾的指令,弄得孩子無可适從。

比如有時孩子興緻勃勃地想去做一件事,剪紙、捏橡皮泥、給娃娃做衣服等等,但家長認為這些事沒價值、不重要,就阻攔着說“等會兒”,而在練琴、做作業等“有用”的事情上,則不斷催促“快點快點”。問題是孩子眼裡的“有用”、“沒用”标準不可能和成年人一樣,既然我那麼喜歡的事都要“慢點”、“等會兒”,那麼相對枯燥、需要付出辛勤勞動的事,當然更是“慢點”好了。這也就是為什麼一些孩子上學經常遲到、拖作業背後的心理根源。

其次,“延遲滿足”訓練真是培養孩子忍耐力和自控力、讓孩子将來人生精彩的法寶嗎?

如果這個因果關系成立的話,事情馬上變得簡單極了:隻要凡事給孩子使個絆兒,制造點麻煩和痛苦,讓他在忍無可忍、近乎抓狂的時候才去滿足他,他就能擁有很好的自控力。這實在是迎合了一些強勢而又思維膚淺的家長的胃口啊。

我真的見過這樣的家長。走在路上孩子渴了、熱了想喝口水,都要找理由“延遲滿足”,說小孩子不能那麼嬌氣,哪怕眼前就有便利店也不肯買瓶水,非要孩子忍到家再喝;有時候孩子隻是有一個小小心願,比如生日時想要一個新的芭比娃娃、一部酷炫的小汽車,但家長就是不願意痛快地滿足孩子,怕孩子“學壞”、“總是要東西”,等到被孩子哭鬧糾纏得沒有辦法了,又一邊生氣一邊掏錢。

試想一下這樣的“延遲滿足”給了孩子什麼感受?他隻能感受到家長的不理解和冷酷,心理總是受阻,有一種什麼願望都不能達成的絕望感,于是就有可能發展出兩種表現形式不同、而本質相同的不良性格:

一種是對想要的東西急不可耐,經不起稍有等待,就像我女兒有一段時間的“無理取鬧”;

一種是在表面的服從下面,積累起深深的委屈感,一有機會便會更加急迫甚至不講規則地去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表現得具有攻擊性。

這也就是翔翔為什麼人前規規矩矩,在應該享受的權利面前退縮、冷漠,人後卻行為乖張、違反規則的原因。

這樣看來,說“延遲滿足”是個盛産熊孩子的坑,真的不為過。

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耽誤孩子(别再用你認為對的)2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隻有首先滿足了生存需要、安全感、歸屬感等相對基本的需求,才會順利完成社會化過程,發展出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要,以及自律、利他等優良品格。而“延遲滿足”帶來的絕望感和委屈感,正是破壞孩子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兇手,特别是在孩子年齡很小的時候,面臨的事情大多是成長的本能,“延遲滿足”帶來的心理傷害會更加嚴重。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掉進“延遲滿足”的坑,是因為不由自主地擔心,要是及時滿足孩子,會不會讓他認為一切得來太容易,慢慢變得無法無天,得寸進尺?

在這個問題上,我自己的童年經曆也許有點話語權。

我生長在一個非常溫暖的原生家庭。從小父母就非常愛我,盡力滿足我的每個小心願,讓我的童年生活充滿了有趣、美好的回憶。

我想看魔術表演,父親馬上去排隊買票,演出那天下着大雨,還是深一腳淺一腳地抱着我趕到劇院;

我想學騎自行車,母親專門托人去買來一部好看的粉色兒童自行車;我想學畫畫,父母就給我買來整套的水彩畫工具和厚厚一疊鉛畫紙,讓我盡情塗鴉,後來又把我送到少年宮的繪畫班去學習;

我喜歡洋娃娃,母親就每年送我兩個,任憑我怎麼折騰她們的發型、衣服,從不阻攔。

最誇張的是,有段時間我迷上滑滑梯,而當時公共場所的兒童樂園又很少,父親竟然從一位做木工的朋友那裡突擊學手藝,花了半個月為我打造了一部迷你滑滑梯!這部樸拙但十分耐用的滑滑梯一直陪伴我到小學三年級,平時來家裡串門的小夥伴們也都羨慕極了。

父母為我做的這些事,以三十多年前的條件和觀念來看顯然是屬于“高配”的,花費了很多的心血和财力,當時也曾被周圍的人質疑是不是太慣着孩子了。

但事實上,我不但沒有被慣壞,反而因為從小得到了深厚的愛的滋養,得到了精神上的滿足感,成長得健康陽光。

成年以後,我的自控能力在同齡人裡即便算不上最突出的那一群,但肯定屬于比較優良,工作、生活各方面都能協調得不錯。我努力工作,也盡情享受生活,但凡事絕對會排好優先級,在有需要的時候,懂得“先苦後甜”。比如周末需要加班,而我又很想逛街,那我一定會先完成工作再去逛;考職稱那段時間,我可以連續半年過着兩點一線的生活,淩晨五點起床、下班直奔家中學習到深夜,等到考完再盡興地去吃喝玩樂;确定了貸款買房的計劃後,本來非常熱衷買衣服、護膚品的我,能夠大幅壓縮自己的消費,咬牙湊足首付,沒有要父母資助。

我身邊很多事業有成、富于自律精神的朋友,回憶起童年經曆,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提到父母給予的無條件的愛,以及對他們願望、需求的充分滿足。正是這種愛的能量灌注,奠定了我們生命的底色,使我們内心始終有豐足感,撐起了我們長大後挺立于世的鋼筋脊梁。

孩子是慣不壞的,正常的愛給得再多也不是問題。

擔心及時滿足會讓孩子變壞,這是教育思想中“人性本惡”的立論基礎在作怪。而所有的經典教育理論都是基于“人性本善”,相信人的天性是向善向上的,從愛的本能出發,給予孩子滿足感和選擇權,不使孩子整天耗費巨大的能量和家長“鬥争”。這樣,他的能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用于自我成長上,随着年齡的增長、心智的成熟,自然地形成自己的判斷标準,擁有掌控自己的能力。

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耽誤孩子(别再用你認為對的)3

4

說到這裡,可能有家長要質疑了,照這麼說,即時滿足是不是意味着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應?那顯然不是。

任何行為都有邊界,每個家庭也都有自己的經濟條件和生活方式。如果條件不具備,或者孩子的要求違反規則、有礙安全、妨礙他人,存在明顯不合理的地方,那當然是不能滿足的。

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四個字——實事求是。凡是能滿足孩子的就痛快滿足,不帶着情緒,不使絆子;反之也是真誠坦然地與孩子溝通,不回避,不欺騙。

如果家長和孩子的相處自然、簡單、流暢,在大部分情況下都能即時滿足孩子,不帶着居高臨下的強勢去給孩子制造匮乏感、絕望感、被控制感,相信他們是能夠心平氣和地接受并配合的。

事實上,“自律教育”、“挫折教育”從來不需要刻意。在日常生活的無數個情境裡,本身就帶着各種限制,各種需要等待乃至願望落空的場景。當我們加班沒辦法陪伴孩子的時候,當孩子提出的消費需求明顯超過家長的承受能力時,當一場重要宴會的賓客還沒到齊、而孩子已經饑腸辘辘的時候,當旅遊景點排起長隊、必須在烈日或寒風中等待的時候……這些都在教會孩子,不是你想要的都能得到。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向孩子呈現自己的态度和原則,呈現社會的規則和秩序,對不能滿足的事情,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為什麼,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之中,學會動用判斷力和意志力去克制某些欲望、提高自控能力。除此以外,并不需要人為、刻意地去制造“延遲滿足”。

真正意義上的“延遲滿足”,其實是由行為的主體自身來實施的、基于自己的理性思考作出的對于事物優先級的判斷,一種能夠為了達成長遠目标而放棄眼前的舒服和享受的自律精神。這也正是奉行“延遲滿足”的家長們希望孩子養成的品格。

隻是,教育問題上有着太多動機和結果背道而馳的事,想以故意施加的“延遲滿足”去訓練孩子養成“自我延遲滿足”能力,大概率是要失望。基于“人性本善”的信念,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和即時滿足,才是孩子人格健康成長的基礎。而吸引力法則也告訴我們,相信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家長堅定地認為孩子是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并且始終給他這樣的權利,那麼孩子真的會回報給你驚喜。

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耽誤孩子(别再用你認為對的)4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具體做法上的建議,我與寶爸寶媽們分享這樣兩點體會:

第一,給孩子選擇的權利,讓孩子體驗自控的好處。

同樣一件事怎麼做更合理,優先級怎樣排,可以讓孩子體驗一下不同的結果。去年,第一次帶女兒長途旅行去青島,當時6歲的她還不懂得管理自己的作息,晚上回到酒店後玩到十一二點還不想睡,第二天又起不來,為了趕上團隊的行程安排,早上折騰她起床成了旅途中最累的一件事。我想,與其累得要命,效果還不好,不如轉換思路,讓她親身體驗一下到底怎樣做更好。

于是有一天晚上,我沒有催促她睡覺,任由她玩到筋疲力盡。第二天正好是她最盼望的海洋公園行程,但看她睡得那麼沉,我沒有叫醒她,和導遊打了個招呼,讓團隊先出發,等女兒自然醒後,我們才自行打車前往公園。聽到周圍的孩子們興奮地議論精彩的海獅表演,小家夥疑惑地問我,為什麼她沒有看到。有趣的是,問完以後還沒等我回答,她拍拍腦袋,自己已經找到了答案:“哎呀!是因為我昨天玩得太晚了,早上起不來才錯過了!”這一招真的很靈,以後再帶她出去旅遊,她就知道為了保證每天都有充沛的精力享受美景,必須稍微克制玩的欲望,晚上早點休息。

第二,幫助孩子在克服困難、赢取勝利的過程中,認識到有時等待是為了更好地獲得。

很多時候,孩子想要的并不是不能得到,而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自我延遲滿足”也是一個克服困難、增長才幹的過程。最近給女兒買了一套新的樂高,因為零件很多又很細小,拼搭有點難度,她搭了一會兒就放棄了。但是她又很想看到成品的效果,于是就叫我給她搭。我沒有答應,雖然我來搭會容易很多,但是那樣就失去了女兒自己動手的樂趣了。我對她說:“這個樂高要是媽媽幫你搭好,你就隻能擺着看,以後還是不會搭,你願意媽媽用一個星期時間,帶你一起完成嗎?”女兒愉快地答應了。接下來的一周裡,我每天晚上和她一起攤開圖紙研究,等到城堡、公主等成品出爐後,女兒開心得跳了起來,連連說這幾天等得值得,她又學會新本事了!

人的任何一種精神品格,隻有從機體内部生長出來,源自自己的信念和堅持,才是穩固且長久的。

我相信,做家長的隻要真誠地、毫無功利心地愛着自己的孩子,着眼于激發内心的自覺而不是外力管控下的順從,去理解、接納和引導孩子,就能避免陷入“延遲滿足”的坑,使孩子發展足夠的自控力,能在生活的各種選項中作出正确選擇,動用智慧和意志,去追逐夢想、實現目标,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