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關于藍顔知己的論語

關于藍顔知己的論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11:43:47

關于藍顔知己的論語?春秋諸多先賢中,衛國有一位以“寡過知非”聞名于世的先賢孔子周遊列國走投無路時,曾數次投奔于他,贊其“君子哉”;在儒家經典《禮記》中,孔門弟子把他的話奉為聖人之言,直接加以引用;在曲阜孔廟中,他奉祀于東庑第一位,其家鄉被稱為“君子鄉”“君子裡”,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關于藍顔知己的論語?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藍顔知己的論語(君子典範蘧伯玉)1

關于藍顔知己的論語

春秋諸多先賢中,衛國有一位以“寡過知非”聞名于世的先賢。孔子周遊列國走投無路時,曾數次投奔于他,贊其“君子哉”;在儒家經典《禮記》中,孔門弟子把他的話奉為聖人之言,直接加以引用;在曲阜孔廟中,他奉祀于東庑第一位,其家鄉被稱為“君子鄉”“君子裡”。

這位先賢就是蘧瑗,字伯玉,衛國蒲邑(今河南省長垣縣)人,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被尊稱為“蘧子”。他的言行、主張對儒家學說及道家學說的形成,産生了深刻影響。有很多跟蘧伯玉有關的典故見載于古籍,并流傳至今。

典故“宮門蘧車”說的就是蘧伯玉慎獨自律的故事。一天晚上,衛國國君衛靈公與夫人閑坐,聽見辚辚車聲,這車聲到宮門前忽然不響了,過了宮門又響起了。衛靈公問夫人:“你知道這是誰嗎?”夫人說:“一定是蘧伯玉。”衛靈公問:“何以知之?”夫人說:“從禮節上講,做臣子的人,走過君主的宮門前時,一定要下車行禮,表示對君主的敬重。忠臣孝子不會白天遵禮、夜晚堕行。蘧伯玉是一個德智兼備、敬事不苟的賢大夫,絕不會因為夜裡沒人看見而廢禮,所以我認定是他。”衛靈公差人去問,果然是蘧伯玉。

這就是“宮門蘧車”的由來,後引申為成語“不欺暗室”,意思是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欺心的事情,形容人光明磊落、表裡如一。

蘧伯玉理政,主張仁德治國、體恤民生。在他為相期間,子貢到衛國參觀,看到百姓安居樂業,問他:“您是怎樣治理這個國家的呢?”蘧伯玉隻回答了五個字:“以弗治治之。”晉國強大後,趙簡子想攻打衛國,于是派大夫史默前往衛國暗訪。史默回來報告說:“蘧伯玉為相,不可以用兵。”這就是蘧伯玉“弗治而治”“以德退兵”的故事。

蘧伯玉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自省精神。《論語》記載:有一天,蘧伯玉派使者來拜望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然後問道:“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說:“先生想要減少自己的過錯,但苦于做不到。”使者走後,孔子說:“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又有記載稱蘧伯玉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到二十一歲時,發現前一年改得還不徹底,到二十二歲時,又發現前一年改得還不徹底,“歲複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典故“寡過知非”“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說的就是蘧伯玉。

蘧伯玉一生追求道德完善,被譽為“君子典範”。但他給世人留下的一句名言卻是:“恥獨為君子”。意思是說,自己一個人具備了君子的美德并不夠,還要影響帶動身邊的人成為君子,讓更多的人成為高尚的人。獨善其身、追求個人完美固然很好,但幫助更多人完善自己,不是更有價值嗎?

◎本文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