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有沒有霧霾?永達路拍攝今日哈爾濱霧霾情況,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哈爾濱有沒有霧霾?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永達路拍攝
今日哈爾濱霧霾情況
每年剛入冬,哈爾濱供暖後都會出現霧霾天。什麼是霧霾?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但是霧和霾的區别很大。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等顆粒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視覺障礙的叫霾。霾就是灰霾(煙霞)。
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多出現于秋冬季節(這也是2013年1月份全國大面積霧霾天氣的原因之一),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産物。霧的存在會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惡化,如果目标物的水平能見度降低到1000米以内,就将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或凝華)物的天氣現象稱為霧(Fog)。
霾(mái),也稱灰霾(煙霧) 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氣混濁。将目标物的水平能見度在1000~10000米的這種現象稱為輕霧或霭(Mist)。形成霧時大氣濕度應該是飽和的(如有大量凝結核存在時,相對濕度不一定達到100%就可能出現飽和)。由于液态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系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和灰色。
霧霾的源頭多種多樣,比如汽車尾氣、工業排放、建築揚塵、垃圾焚燒,甚至火山噴發等等,霧霾天氣通常是多種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但各地區的霧霾天氣中,不同污染源的作用程度各有差異。
霧霾天氣自古有之,刀耕火種和火山噴發等人類活動或自然現象都可能導緻霧霾天氣。不過在人類進入化石燃料時代後,霧霾天氣才真正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身體健康。急劇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導緻能源迅猛消耗、人口高度聚集、生态環境破壞,都為霧霾天氣的形成埋下伏筆。
霧霾的形成既有“源頭”,也有“幫兇”,這就是不利于污染物擴散的氣象條件,一旦污染物在長期處于靜态的氣象條件下積聚,就容易形成霧霾天氣。霧霾形成有三個要素:
一是生成顆粒性揚塵的物理基源。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地區,其土壤質地最易生成顆粒性揚塵微粒。
二是運動差造成揚塵。例如,道路中間花圃和街道馬路牙子的泥土下雨或潑水後若有泥漿流到路上,一小時幹涸後,被車輪一旋就會造成大量揚塵,即使這些顆粒性物質落回地面,也會因汽車不斷駛過,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
三是揚塵基源和運動差過程集聚在一定空間範圍内,顆粒最終與水分子結核集聚成霾。在中國黃土平高原地區350多座城市中,霧霾構造三要素存量相當豐裕。
希望哈爾濱可以越來越好,霧霾天越來越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