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考古詩必考賞析

中考古詩必考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6 22:44:14

初唐.虞世南

垂緌(rui)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注釋】

1 緌(rui):古人結在下巴下面的帽帶的下垂部分。疏桐:枝葉疏朗的梧桐樹。

【品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前人每言詠物貴在有寄托,若無寄托,無論将物描繪得怎樣的逼真,也算不得上乘之作。此詩托蟬言志,借以抒發對自我高尚品格的贊頌和獨立自主的個性的肯定。在初唐詠物詩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首句贊蟬的品性高潔,所食者無過清露而已。蟬的頭部有伸出的觸須,形狀好像下垂的冠纓,故以其形象特征代指蟬。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栖高飲露,故說“飲清露”。次句由寫蟬的形象與食性轉入寫蟬的栖處和蟬的聲音。蟬栖止于高挺清拔的梧桐樹上,長聲鳴叫,那清脆悠揚、悅耳動聽的聲音,傳到很遠很遠的地方。以上有兩個詞語的理解,對于讀懂這首詩至關重要。一是“垂緌”。蟬的特征很多,為什麼要用冠纓喻蟬呢?因為古代常以冠纓指代貴宦,此處是以之暗示自己的顯宦身份。一是“疏桐”。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梧桐樹是清俊秀雅、高貴脫俗的象征。《莊子.秋水》載,莊子的朋友惠施作梁國的宰相,莊子去見他,有人對惠施講,說莊子想取代他的位子,于是惠施到處捉拿莊子。莊子主動去見惠施,對他說,南方有一種烏叫鵷鸰(鳳凰一類的鳥) 它從南海飛往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王安石的五律《孤桐》,贊美它“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淩霄不屈已,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由此可知,選取“垂繡”代蟬形象,“疏桐”為其栖止,實是自喻其立身清正、品格高潔的。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在上兩句基礎上兩句的基礎上的議論,是全篇比興寄托的,點睛之筆。一般以為蟬聲遠傳,是借助于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别開生面地明确表示了相反的看法,言外之意是說,立身端正、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如權力、地位、金錢,權勢者的提拔庇佑等),自能聲名遠播。詩人強調的,是人的本性美,品德美,是人格本身的強大的力量。“自”“非”二宇,一正一反,前後對照,表達了對自我内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顯出一種卓爾不群的高标逸韻和雍容自負的氣質風度。詠物詩難在取象,物與志合,神形統一。這首詩做到了妙合無垠。

中考古詩必考賞析(中考必考妙讀唐詩蟬)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