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這些氨基酸有什麼特點

這些氨基酸有什麼特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6 17:34:52

說到生物刺激素,曾經總以為是很神奇又十分神秘的東西,直到看到生物刺激素裡面包括的原來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東西,才恍然大悟。

看到生物刺激素裡面,包含氨基酸與多肽等等,又感覺特肥也沒那麼神秘,這不都是中學時代生物與化學上面學過的東西嘛,于是乎又花了點時間重新回憶了一下那些知識。說實在的,個人感覺在工作中,中學那些基礎知識用到的反倒是比大學知識要多。

好了,閑言少叙,書歸正傳!

這裡要說的氨基酸,就不單單是說氨基酸了,連帶着多肽、蛋白也一并簡單說說。

首先基本了解一下氨基酸系列都有什麼東西,氨基酸是多肽與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由兩個及兩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經由肽鍵鍊接,組成多肽鍊,由一條或兩條以上的多肽鍊組成蛋白質分子。

這些氨基酸有什麼特點(我了解的氨基酸)1

氨基酸

說到氨基酸,理論上來說應該有無數種,但是經過研究發現,隻有20種氨基酸才是生物合成蛋白質所需要的,而這20種氨基酸又被分為三類: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有些将這種分類引用到植物上來,其實是不對的,這種氨基酸分類方法僅僅是針對人類亦或者說靈長類,也有說是脊椎動物的,對植物來說并沒有所謂的必需氨基酸一說。

按照同位素标記法測定,在必需氨基酸中,蛋氨酸(甲硫氨酸)具有甲硫基,苯丙氨酸具有苯環結構,在被植物吸收後,不易變為代謝中間産物,從而導緻植物體内的代謝阻滞,抑制植物生長;賴氨酸與亮氨酸同樣能夠被植物吸收,卻不能加以利用。

目前,有一種說法,氨基酸肥料可以取代傳統無機化肥,當然反對聲音也是很多的,主流聲音是針對氨基酸營養全面性的質疑。現在抛開這方面,從實際實驗與生理、環境角度分析一下,為什麼不可能取代。

在氨基酸中,氮元素含量很高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能夠直接被植物所吸收的,在某些特定條件下(例如,無機氮缺乏),确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無機氮供植物利用。但是在實驗中,有機氮(氨基酸)與無機氮(硝态氮、铵态氮)等比例混合時,很多作物卻表現出對無機氮的親和性更好,隻有水稻與白菜表現出等量吸收;并且在繼續提高有機氮含量,降低無機氮含量的實驗中,作物竟然表現出幹重及鮮重,均伴随無機氮含量的降低而降低;作物對氨基酸濃度的耐受力是有臨界值的,低于臨界值時表現出幹重及鮮重均增加的效果,超過臨界值則表現出抑制生長的情況。

整體來說,作物越接近于野生品種的,對有機氮的吸收利用率越高,反之則降低;作物在逆境環境下,對有機氮的親和力比正常環境下要高,甚至某些時候還要高于無機氮;在使用有機氮以後,能夠促進作物對無機氮以及其他營養物質的吸收,尤其微量元素表現更為明顯。

每種作物所偏好的氨基酸種類并不相同,但是按照大方向來說,作物對于谷氨酸及天冬氨酸(天門冬氨酸)需求量相對較大;土壤中遊離氨基酸,甘氨酸分子量最小,含量也是較高;作物對賴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等需求量很小。

但是跟人體一樣,雖然每種氨基酸需要量不一樣,但是同樣缺一不可,某種氨基酸的缺乏很容易導緻其他關聯氨基酸的降低,例如天冬氨酸缺乏,能夠引起蛋氨酸與異亮氨酸含量降低,它們之間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按照制備來說,氨基酸分為化學水解氨基酸與酶解氨基酸,其中在酸堿水解過程中,半胱氨酸、色氨酸、甲硫氨酸意即絲氨酸、蘇氨酸等易被破壞,且多殘留有酸堿物質,能夠破壞核苷酸等活性物質;酶解相對來說品質較高,但是制備工藝複雜,成本較高。

多 肽

詳細來說,這個應該分為寡肽與多肽,2-10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為寡肽,分子量相對較小,11-50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才是常說的多肽,分子量相對較大。

按照理論上來說,多肽具有促進細胞活性,加速植物傷口愈合的作用;葉面補充多肽,能夠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并有提高種子的萌發速率,縮短種子的休眠期,縮短種子的萌發與出苗時間,使作物提前進入營養生長和生殖階段。

不過,經過實踐論證,在肥料中添加多肽确實可以提高作物對營養的吸收,其中氮素提高吸收率50%以上(含氨基酸與多肽中的氮),磷元素提高吸收率20%以上,鉀元素提高吸收率10%以上,微量元素提高吸收率25%-40%。

對微量元素的吸收率提高,主要是多肽肽鍊上有羧基,鍊周圍有很多絡合基團,與金屬元素以及過渡元素有很強的螯合作用,将微量元素卡在環内,供給作物吸收利用。

說到這裡,就得提一下寡肽的問題,在肥料中很少将這兩種區分開,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小分子量的寡肽更有利于與金屬離子形成螯合物,幫助有機分子穿過細胞壁;而大分子多肽則更多的幫助其他需要主動運輸的營養元素吸收,促進遊離氨基酸的吸收。當然,具體是不是多肽在使用後已經被分解成寡肽或者氨基酸,才産生的較好的促進作用,這個倒是不得而知。

多肽的來源有三種,有人工合成的、化學水解的、酶化法生物合成或分解,其中人工合成的多肽成本低廉,但大多沒有活性或者活性很低;化學水解的類似于氨基酸,雖然保證了一定的生物活性,但品質不高;酶化法生物合成或分解的,活性較高,品質較高,但成本同樣較高。

蛋 白 質

蛋白質是由51個及以上氨基酸組成的,由一條或者兩條以上肽鍊組成的大分子,分子量相對較大,分子結構也更為複雜。

說到蛋白質,不得不提的是,植物跟動物不太一樣,并沒有攝取蛋白質以後,分解成氨基酸或者肽并加以利用的功能,說白了就是植物并不能直接吸收蛋白質。

有人說市場上不少的魚蛋白、植物免疫蛋白,不都是給植物利用的?

魚蛋白下面會用較長篇幅講,先說一下植物免疫蛋白的事,就拿最火的極細鍊格孢激活蛋白來說,它并沒有被植物所吸收,那它是怎樣産生作用的呢?它是在接觸到植物表面以後,與植物細胞膜上的受體蛋白結合,引起植物體内一系列酶的活性增加和基因表達的增強,激發植物體内的一系列代謝調控,促進植物根莖葉生長,提高葉綠素含量,從而達到提高作物産量的目的。

還有想到捕蠅草與豬籠草等捕食性植物的,說這不就是植物把蛋白質吸收利用了嗎?

确實,它們是把蛋白質分解并加以利用了,但那是在體外分解,由大分子的蛋白質分解成氨基酸、肽、脂類等等,才被吸收利用的,而不是直接吸收蛋白質再分解。

下面回過頭再說說魚蛋白的問題,它是由低值魚經過講解形成,主要成分是氨基酸、多肽和部分蛋白質形成的混合物,此外還有一些微量元素和脂類、維生素等。

看看,名字上說的蛋白,實際上真正的蛋白質隻占很小的一部分,并不是很多人以為的,魚蛋白就是單純的蛋白質。

當然,魚蛋白中除含有多種氨基酸外,還含有一部分不飽和脂肪酸,被植物吸收後能夠保持細胞膜的流動性,維持細胞膜的完整性,降低植物體内水的冰點,這個功能是單純的氨基酸與多肽所不具備的。

所以說,利用魚蛋白去抵抗霜凍、倒春寒等逆境環境,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然後說說三種肥料的使用問題。

不管是氨基酸、多肽、還是蛋白質,在自然界中都極易被微生物分解,所以将它們作為底肥使用,個人感覺是非常浪費與不明智的,它們的生物特性與功效決定了它們更适合作為追肥或者葉面噴施使用。

如果單純的為了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學無機肥料的使用,加速營養元素的吸收,補充微量元素,那麼使用氨基酸肥料就夠了,沒必要浪費成本使用多肽或者蛋白類肥料。

如果是提高作物抗逆性,抵禦不良環境(低溫、幹旱、洪澇、藥害等)帶來的傷害【貌似這就是傳說中生物刺激素的作用】,那麼使用肽類、蛋白類無疑要好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氨基酸由于分子量較小,所以不管是噴施還是沖施、撒施,都能夠被很好的吸收,而大分子的多肽與魚蛋白等,由于分子量較大,很大一部分沒辦法通過作物根系吸收,隻能夠通過作物體表的裂縫與氣孔,所以不管是從利用率還是節省成本方面考慮,這兩種肥料葉面噴施更好一些。

當然,也不是說肽類與魚蛋白不能沖施、根施,其中的大分子物質在植物無法吸收利用的情況下,是會被微生物分解為小分子的氨基酸、無機物等物質的,雖然還有一定的肥效,但無疑是違背了它的初衷。

在逆境環境已經對作物造成損傷的情況下,使用植物源的氨基酸、肽類,相比動物源的要更容易利用,效果也更好一些。

最後簡單說兩個點:

1、這類肥料一般都有氣味,濃度越高、氣味越大,根據不同的來源會有豆腥味、魚腥味等,或者有工藝較好處理無味的,但絕對不會是芳香氣味。

2、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後,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産生刺鼻的氨氣,肥效降低。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還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