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契诃夫(1860〜1904年)19世紀俄國短篇小說家,生于南俄一個小商家庭。從小在父親開的雜貨鋪站櫃台。他曾回憶童年說:“我的童年裡,隻有痛苦。”後來父親破産,全家遷到莫斯科,留下他邊教書、邊讀中學。
19歲他考入莫斯科大學醫學系。出于對文學的業餘愛好和為賺點稿費以維持貼補貧困生活的目的,他曾用安托沙•契洪特的筆名給幾家幽默雜志撰寫短篇的滑稽故事。直到1886年在德高望重的著名老作家的引導下,他才産生文學創作的使命感,從而走上了真正的文學創作道路。很快就寫出了《幸福》、《草原》、《神經錯亂》、《沒意思的故事》等中短篇小說,獲得知識界人士的高度評價,成為俄羅斯文壇的紅人。
1888年獲俄國科學院頒發的“普希金獎”。他的前期作品,一般都是寫生活中的片斷、諷刺庸俗的社會風氣和醜惡的專制制度。如《一個小公務員的死》、《變
色龍》等。契诃夫創作的第二階段,作品主題日趨嚴肅,悲劇氣氛更顯濃厚。如《萬卡》、《哀傷》等。到了第三階段,契诃夫不僅對社會活動産生興趣,而且力圖在作品中表現揭示社會意義,思想藝術性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比如他的中篇小說《第六病室》使沙皇政府懼怕。
他把整個俄國比喻成一座暗無天日的大監獄,凡有思想有觀點的人就會被當成瘋子而關起來,而恰恰是這些“瘋子”清醒地戳穿沙皇俄國的黑暗和反動。小說中的拉京醫生的死,也說明了“不以暴力抗惡主義”的破産。當俄國進人無産階級革命階段,契诃夫受到很大震動和鼓舞。他寫出了《帶閣樓的房子》、《套中人》、《醋栗》、《在峽谷裡》等,重要作品。而其中《套中人》成為世界短篇小說傑作,揭露了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的反動與恐怖,反映了警察官僚制度對人民的殘酷的精神壓迫。他的短篇小說篇幅短,容納的内容豐富,取材不求高深,卻從平常生活反映出真實,沒有故意安排驚險情節卻能扣住心弦。
契诃夫在這個時期還寫了不少思想藝術都很完美的劇本,開創了抒情性戲劇之路。著名的劇本有《海鷗》、《萬尼亞舅舅》、《櫻桃園》等,其中多幕話劇《海鷗》最為契诃夫所偏愛。1901年契诃夫與莫斯科劇院的名演員克尼比爾結婚,正當事業趨于颠峰、幸福生活向作家展現出一片燦爛的前景時,疾病無情地損害他的健康,1904年7月2日契诃夫因肺病去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