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真茶君—普文
森林三人組(普亮、普通、普文)
這是我們森林三人組移居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魯史古鎮(茶馬古道重鎮),第十三天,已經初見成效的工作室内,是我們向往綠色生活的開始,一畝三分地,一幢石頭搭建的土房子。春天開始制茶,夏天找尋山珍美味,秋天收獲自己栽種的食物,冬天享受陽光與烹茶。四季輪替,與山為樂,随健康喜,周而複始。您向往這樣的生活嗎?來吧!
《1》
晨,天微微亮,森林三人組起床要去海拔2600米的原始森林找尋各種山間美味“松茸、松露、紅菌”,這是雲南一年一度的美食大餐,試毒季節,我們不例外,整理行裝,進山淘寶。剛出門,已經不見普亮、普通師兄身影,“師兄,在哪呢?”我問到。音罷,傳來一個廣普與雲普的和旋聲“師兄,在前面,看不見你呢。”聲音很近,我健步走去,原來不過10米路程。“完了,我們還是等中午上山吧,現在大霧彌漫,我還是回住處喝茶。”,我緊接着說“這一帶森林覆蓋率96%,我聽隔壁老張講山上有熊出沒。”普通師兄說到“有理,中午再上山,喝茶、喝茶。”
回到屋中,開水燒起,茶具燙好,準備投茶,普亮師兄說“普文師兄,拿你做的野生紅茶,天寒暖暖胃。”普通師兄說“滇紅大金針也很不錯的。”沒想到我跟普亮師兄異口同聲,“那你喝你的,我們喝野生紅茶。”我接着說“陸羽《茶經》言:野者上,園者次,紫者上,綠者次。給飲好茶,你非要飲差的,你還是再睡會吧。”
話題總會在平日裡閑聊出來,隻要森林三人一聊起茶,就會讓我這個愛寫茶文章的人無限話唠,真的是“滇紅”大金針不好嗎?并不是,滇紅的大金針原本非常好,如今的大金針真的特别大,那是一顆針呢?已經跟筷子一樣粗了,不過還欠些火候能跟筷子一樣長。什麼造成原本跟針一般的茶,如今成為筷子兄弟一般瘋狂。原因很簡單,茶樹改品種、打催芽、加佐料。
說到這個話題,很多網友一定會問“普文、普文,什麼是一般紅茶?”。難道“正山小種、祁門紅茶、滇紅、九曲紅梅、遵義紅都是一般茶嗎?”那國外的“錫蘭紅、大吉嶺紅茶”,都不好嗎?都有好茶,簡單的來說,如今的茶很多因為工業化生産已經失去了太多茶原本的因素。而正真導緻我們離這些茶越來越遠是有很多原因,普文分析如下:
茶樹方面
1.茶樹生長的環境的越來越不如從前,普文在鳳慶遇見一個茶農正在栽種新品種茶樹,看到他在施肥就問了“大伯,山上這麼肥,新栽的茶樹需要肥料嗎?”大伯立馬回應我“要的麼,不然種不活,不像從前我們小時候了。不施肥,沒有很難成活。”其實就是這樣,土壤環境大不如從前。
2.茶樹新品種越來越多,包括現在農科所研制各種新品茶樹,要麼嫁接,要麼新栽種,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老品種茶樹類的産量太低了,真正的農民,他們隻有作物收入,那怎麼辦,收入太低那就改良品種,就單論臨滄地區就有好多品種如“鳳七、鳳九、香歸、雲抗系列、清水系列等等”且這些品種制作的紅茶特别漂亮,産量也比老品種提高幾倍,換成你站在茶農角度,都會換品種。難道這不是“基因”改了嗎?難道安徽、福建、湖北、廣東都沒有改良品種嗎?有,産茶大省已經改良殆盡。
3.茶産量已經嚴重>消化量,而國内特别有意思,我們的出口的紅茶、綠茶等都嚴格遵循了歐盟等标準,而這些标準的嚴格程度遠遠高于我們國标,尤其是農産的标準。(圖)那麼出口生态的,留給國内的呢?值得深思。
制作方面
4.工業化發展,其實給茶行業帶來好處也有不少壞處,好處在于我們的茶能夠大量的生産,壞處就是茶的産量化降低了茶農的收益,産量越大,從茶農收購的價位越發低廉,然而在勞動力輸出的茶農,隻有降低勞動成本下,才能保證勞動輸出與收入平衡,否則不如去城市務工。所以從種植——采摘——制作,上都不會那麼精益求精,不會合規,“催芽頭,賣好價,等着長,毛茶賣。”一個老農說。
普通毛茶(幹茶)賣多少錢,15/kg。鮮葉芽頭賣75/kg,一公斤幹茶成本就得300多。都會算一盤帳,都會選擇對嗎?
5.紅茶制作工藝的機械化,從制作萎凋——發酵——成品,如今的紅碎茶,隻要一台機器搞定,口感的僵化、沒有任何新穎之處。
6.紅茶是特别容易添加香精、糖、花類的一類茶,所以我從來不喝花茶,往往很簡單,需要添加或去添加花類的茶原料必然是普通一般的大量生産的原料。“茉莉花、玫瑰花茶等。”已經不在飲用。但是也有用好原料去制作的花茶,那是珍品,很少、很少。讓内行人失去了幻想。
7.這一條其實要從我開始從事茶行業開始,時間回到2015年至今,從學習各類茶制作也包括紅茶,這是我這些年投入精力最為多的一件事,然而我走遍各大省份,品鑒的茶品50個品種茶以上(大紅袍、鐵觀音、蒙頂黃芽、六安瓜片、信仰毛尖、太平猴魁、祁門紅茶、遵義紅茶、正山小種等等)但發現一些事實就是,除了雲南,福建其他省份已經接近失去了野茶。陸羽《茶經》叙述茶“野者上、園者次。紫者上,綠者次。”而普文經過幾年實驗,發現能制作出來好紅茶,是野茶。
8.生态要求,其實這是最為直接原因,最主要的。也是當我深處茶行業的發人深省的領悟,相信關注我的茶友與朋友們都從我的茶文章及問答都能看到一個主要原則“以優質生态為第一要素,以原生種茶樹為基礎,以精益求精的工藝為保障。”茶無生态、不以稱之為茶。
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不管是紅茶、綠茶、白茶等大類茶,還是評為中國十大名茶,還是國際名茶。日後我相信一個理念,不管你是不是“正山小種”,還是“雲南滇紅”,沒有生态的保障,會被曆史潮流的淘汰,甚至無人問津。
原創文章:真茶君—普文
圖片來源:部分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