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傷寒論講解文字版第十三講?主講:尹紅傑文字轉換:”至真學堂“志願者,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郝萬山傷寒論講解文字版第十三講?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主講:尹紅傑
文字轉換:”至真學堂“志願者
版權歸”至真學堂“所有
第二節 桂枝湯(第12-13條)
今天講桂枝湯,桂枝湯又稱“傷寒第一方”、“千古第一方”,就是說它是第一個流傳至今、現在大家還在用的方劑。當然,根據現代考古,它不是最古老的方子,比如,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年間的《五十二病方》,那個顯然要比它早幾百年,但是那些方子、藥物名稱是什麼都已經不知道了,而且現在也沒有人再用了。而桂枝湯可是一直應用到現在的。我們來看經文。
【原文】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啬啬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幹嘔者,桂枝湯主之。
【解讀】開頭第一句“太陽中風”,首先它主治是太陽病的中風證候;“陽浮而陰弱”,這裡的陰和陽曆來是有争議的,有的說是尺寸,有的說是浮沉。我認為浮沉的說法比較合适。因為所謂“陽浮而陰弱”,是說輕輕搭上去的時候它是浮脈,然後稍微重一點按的時候,重按稍減而不空。下面一句就注解了陽浮和陰弱的關系。就是說,陽浮是因為發熱、正邪相争與表,陰弱是因為有汗自出的症狀造成了内在的營陰稍有不足。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後面主要描述了惡寒、惡風、發熱。這些疊字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所謂“啬啬”就不能以單獨訓解“啬”字,這個疊音字是表示人惡寒的樣子。所謂“淅淅”,是一個風聲,淅淅惡風是形容人聽到風聲也會覺得不舒服。 “翕翕發熱”,都訓解為發熱很盛的樣子,就是說是發熱很嚴重。翕翕本來就有很盛的意思在内。和仲景大概同時期又是同一州的曹操——漢代分為十三州,仲景是南陽人,曹操是沛國谯人,南陽和沛國谯人都屬于豫州刺史部,基本上是現在的一個省内的差别——他在注解《孫子》的時候,解釋“翕翕”為“人失志貎”,就是人非常失意的樣子。實際上除了說發熱很盛之外,也形容發熱的時候人非常萎靡不振的樣子。
我們看桂枝湯方:
【原文】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解讀】這裡桂枝“去皮”,因為當時的桂枝是小的、新的、老的枝混在一起的,那些比較老的要去皮,把粗皮去掉,剩下裡邊的嫩皮;甘草“炙”,就是用蜜炒;大棗“擘”,就是掰開的意思。我們北方人吃棗,為了吃起來甜,一般都不掰開。但是煎藥的時候,如果你不掰開,棗肉裡的多糖是無法溶于水的。
我們看一下這條中,太陽病中風桂枝湯所主的幾個證候:
首先有一個發熱,再一個惡風、惡寒,實際上是一個意思,然後是鼻鳴、幹嘔,脈是陽浮陰弱,無非強調的是一個浮脈,還有就是自汗的問題。
自汗和盜汗要區别一下。盜汗,是你睡着的時候出汗,但是你一醒就沒有了;所謂自汗,是不論你睡着或者醒的時候都出汗。一般我們臨床見到的這種桂枝湯證的自汗,往往并不是全身出汗,而是某一個部位出汗,有時候上半身,有時候下半身,甚至有的左半身、有的右半身,出汗以後病人感覺很不舒服。這和喝了桂枝湯後再全身出汗的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回憶一下第1條“太陽病提綱”,提了三個症狀: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三個是太陽病共有的症狀。本條中沒有提到“頭項強痛”,但是這個症狀應該是有的。再看回憶一下前面“中風”那一條,它提到了四個症狀:發熱、汗出、惡風、脈緩,本條還多了“鼻鳴、幹嘔”,脈描述為“陽浮而陰弱”,強調的是一個浮脈,更多的是表達一種病機——正邪相争于表,由于自汗出導緻的營陰稍顯不足。
本條與第12條應該互相參看。我們說過,“緩脈”本身有浮脈的意思在裡面,緩脈的特點是:浮、大、軟、陰陽同等。那裡的陰陽指的是尺和寸,12條的陰陽指的是浮和沉,或者叫浮和中,因為浮取是浮脈,中取稍減而不空。
我們看桂枝湯方後注,主要是講煎服法和調護法。我們先看煎服法。
【原文】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溫,服一升。
【解讀】所謂“㕮咀”,原意就是用牙齒咬。可能最古老的時候,更多的是利用自己的身體。有了工具之後,㕮咀實際上是拿刀切碎。切成比較小的,有利于成分的溶解;所謂“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也就是基本上水要耗下去一多半,大概剩百分之四十,然後去掉渣,再分三次服用,這個量基本上是喝三次的量。
這裡大概說下計量的折算。漢代的一升大緻相當于現在的220毫升,七升大概是1500毫升,三升就取650毫升。所以溫服一升也就是220毫升。
這裡要注意煎法的一個要點,就是要“微火”,不能火大。微火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能保持藥湯是沸騰的狀态,就剛剛好,不要讓它過度沸騰,否則,水肯定是不夠,而且容易胡鍋,且藥湯成分的溶解也不是很好。
下面一句,就講到服法的要點。
【原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
【解讀】就是說吃完藥之後,馬上喝一碗熱稀粥,也就是平常用的一小碗差不多。一定是喝熱的,喝涼的是沒有用的。在臨床中的用法實際上這個可以靈活一些,比如,喝一些熱糖水,或者是不能喝糖的讓他喝熱水也是可以的。不過,最好的方法還是喝熱稀粥,稀一點的白米粥就可以了。
下面說到汗法很重要的一個要點。
【原文】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解讀】所謂“溫覆令一時許”,古代是十二時辰制,一時基本上是兩個小時。就是說,喝完藥後要蓋好被子,不要見風。所謂“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就是說全身從頭到腳都是要有汗,但是又不能有汗水流淌,到這個程度是最好的。
【原文】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役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
【解讀】這是講服藥後大緻的轉歸。
所謂的“更服如前法”的“前法”,就是前面講的溫覆、啜粥、出汗程度剛好,而且服藥的間隔也是如上所述。
文字很長,我們來梳理下,便于大家掌握。
首先一個情況就是“一服汗出病差”,就是一服吃完後,如果病好了,其他的就不必吃了,剛才咱們講過這個劑量是分三次吃的,吃一次就好了,後面就可以不吃了。這裡的“差”實際上是“瘥”,病愈的意思。
如果吃了以後不出汗,還要像上一次那樣服,“更服依前法”;如果這個吃了以後還不汗,就要縮小時間間隔,就是“後服小促期間,半日許,令三服盡”。半日,從上午到中午基本也就是四五個小時,也就是兩個時辰左右;第三種情況就是病生的,病重的就是日夜都要服,時間間隔基本上是前面所講的一時、即兩個小時;一劑是服三次,“服一劑盡,病證猶在”的,就是煮第二劑;特别重的、汗不出的,就可以一天一日一夜之内服到兩到三劑。實際上兩劑就是服用6次,三劑就是服用9次。如果服用九次,基本上就是大概兩個小時多一點就要服用一次。
【原文】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解讀】桂枝湯的禁忌。這也是方後注的重要内容。這幾個東西,歸類一下,無非就是不好消化的和有刺激性氣味的食物,就這兩種。比如,生冷黏滑肉面,這些都是比較難消化的。尤其身體狀況不佳的時候,食用這些東西呢,會更加的消化不好。所謂“五辛”,并不是隻有五種,大概就是說所有氣味比較強烈調味料吧。“酒酪”呢,應該是含有酒的、發酵過的食物。這個惡臭就相當于臭豆腐或者臭鲑魚這一類,平時有不良氣味,但是聞着臭吃着香的這種東西。
【原文】13.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解讀】這一條又是桂枝湯所主治的。
首先是“太陽病”三個字,沒有說是太陽病的傷寒還是中風,隻要出現了頭痛、發熱、汗出、惡風,具備這四個要點就可以用桂枝湯。這一條的意義,就是擴展了桂枝湯的應用範圍,是不限于中風證的。
這一條也提示了本病的來路可能有兩種:一個就是疾病本身發展出現了這些症狀;第二個是有可能本來是太陽病其他的證候,但是經過治療之後,或者是誤治,或者不是誤治,經過治療之後出現了這些證候。不管是怎麼來的,但是我們可以知道方法就是桂枝湯。
注意這一條,沒有說到脈象,但是脈象實際上還是很要緊的。根據上一條和其他的條文,脈象應該是浮或是緩。注意這個緩,是用《傷寒論》定義的,“浮大而軟,陰脈和陽脈同等”的這個緩,而不是現代教科書上的那種,比遲脈快一些、比平脈稍微慢一些的那個緩脈。這裡再叮囑一下。
【思考題】
通過第12條和13條的學習,自己總結歸納一下桂枝湯目所治的病、脈、證。自己看一看桂枝湯方中藥物劑量及其比例,以及一些個常用的藥物組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