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就借徐庶之口說出“諸葛亮是卧龍”這個概念。原文如下:
《三國志·諸葛亮傳》:時先主(劉備)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卧龍也,将軍豈願見之乎?”
再到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著《襄陽耆舊記》時,又借司馬徽之口,将諸葛亮,龐統并稱為:伏龍、鳳雛。
《襄陽耆舊記》:劉備訪世事于司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儁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備問為誰,曰:“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諸葛亮的畫像
- 司馬德操=司馬徽,諸葛孔明=諸葛亮,龐士元=龐統。
裴松之在《三國志·龐統傳》中做注時,則提到:諸葛孔明為卧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
- 龐德公是襄陽的隐士,也是龐統的從父,加上司馬徽、諸葛亮,此四人都不願意為劉表效力。
于此可見:
第一,《襄陽耆舊記》中的“伏龍”可能是“卧龍”的轉寫;
第二,諸葛亮為卧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
諸葛亮和龐統被稱之為“卧龍、鳳雛”,一個“卧”,一個“雛”,都有“未出世的隐士”含義,司馬徽向劉備推薦這兩位人才時,意思是:這兩位都是尚未出仕的人中龍鳳,不同于那些凡夫俗子。
諸葛亮的畫像
士人被稱作“龍”是一種雅号
至于為何諸葛亮會得到“卧龍”的稱号,這跟當時士人圈的風氣是相關的。
例如在東漢桓靈時期,颍川荀淑因為“蒞事明理”,被人稱呼為“神君”,他的八個兒子,因為才俊過人,被時人稱呼為“荀氏八龍”。
再有汝南平輿縣的許虔、許劭兄弟二人在當地也頗有名望,本地人都說“平輿淵有二龍”,由此可見,在當時的社會風俗中,對名士的贊美會使用“龍”字。
在漢代,雖然皇家禮儀中會使用“龍”、“萬歲”這些字詞,但其專用性并沒有浸透到社會中下層去,民間人士還是可以使用的,并不會成為“逾制越禮”的違法行為。
所以荀氏八子、許虔、許劭、諸葛亮等人被稱之為“龍”,并沒有“真龍天子”的意味,僅僅是單純的贊美而已。
諸葛亮的畫像
後話到了唐、宋之後,“龍”開始成為皇帝禦用用字。
據說宋代某人寫詩時,以龍自比,結果被人告了,說寫的這是反詩。後來皇帝親自召見此人,詢問緣由,他解釋說:“古有荀氏八龍,他們都不是天子啊!”皇帝聽了也是笑笑,這才沒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