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的故事大概?春秋時代,晉獻公死後,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出了晉國,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介子推的故事大概?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春秋時代,晉獻公死後,公子重耳(晉文公)被趕出了晉國,先鋒營首領介子推等大臣
忠心耿耿跟随重耳、在國外流亡長達19年。在最困苦的情況下,重耳流亡到衛國,饑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進到山溝裡,把自己腿上的肉制下一塊,同野菜煮成湯送給重耳。重耳感動得淚如雨下,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晉國繼承王位。介子推為了國家的複興,不計較個人得失,功成身退。有的大臣鼓動介子推去找晉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說:“我甯願終身當平民,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介子推一直待在家裡侍奉老母親。介子推的鄰居解張為他鳴不平,寫了一首《龍蛇歌》貼在晉都宮門。晉文公省悟過來,十分悔恨,命令全國上下都尋找介子推。後來晉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綿編山,立即帶領大臣登山尋找。綿山雄偉高大、雀陡洞幽、溝壑縱橫,深谷野嶺,樹林又茂密,盡管兵士大臣不商尋找呼堿,也不見介子推的蹤影。這時有的大臣獻計說:“三面點火,留下一方,讓介子推背着老母親出山來。”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思村片刻便下令士兵将谷内的幹草樹木點燃。當時正值清明節期,綿山頂上的風很大,火越燒越旺,一直燃燒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見介子推的蹤迹。
晉文公派人再次登山尋找,隻從山崖的岩洞中找到半張破草席。晉文公接過草席細看,隻見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忠心,但願主公賞清明;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照複清明。”
正是因為這種樸實、面對名利不動堅守的品格,中國的很多評論都将介子推和屈原相
提并論,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說法。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備,雖然有獲
得顯赫官位的機會,卻甯願功成身退守住内心的道德堅守,崇尚以道德、忠孝、仁義教
天下。他這種淡泊名利、不求厚祿的品格,成為千古佳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