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在風光旖旎的揚州瘦西湖附近,有一座香火旺盛的寺廟。在這座寺廟裡,寄宿着一個複習備考的窮書生。這個書生,名叫王播。
囊中羞澀的王播,為了節省夥食費,經常去蹭寺裡的免費齋飯吃。時間長了,寺裡的和尚們就有些啧有煩言:這個姓王的太會算計了,老想賺我們的便宜,這哪成。于是,和尚們便想了一個法子,來捉弄羞辱這個窮書生。
寺裡開飯,以開飯鐘為号。和尚們決定捉弄羞辱王播之後,于飯後收拾幹淨才敲鐘。當王播聽到鐘聲趕到餐廳後,已經空空如也、一無所有,隻有他一個人在那裡發呆淩亂。如是者三,王播怎麼會看不明白,這是和尚們在讓自己難堪。這種事情,是很傷自尊的。郁悶之餘,王播在寺中牆壁上題了這樣兩句詩:“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題罷,擲筆怅然而去。“阇黎”,代指僧人和尚。
在一個人奮鬥前行的道路上,正面的激勵與反面的刺激,都有可能轉化為強大的動力,就看我們如何對待。深受“飯後鐘”刺激的王播,從此讀書更加刻苦努力,終于在貞元十年(794年)進士科金榜題名。
做了大官之後,王播懷着衣錦還鄉的心态,到那座寺廟故地重遊。在寺中,王播發現自己當初題的那兩句詩,已被和尚們當做珍貴文物遺迹一般,用碧綠色的紗罩仔細保護了起來。感慨萬千的王播,再次提筆,将那兩句詩湊成了兩首絕句。其一:“三十年前此院遊,木蘭花發院新修。而今再到經行處,樹老無花僧白頭。”其二:“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後鐘。三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
這兩首詩雖然談不上有多高的藝術價值,但是在感歎物是人非之餘,道盡世态炎涼、人情世故,讀來也頗有意思。自此之後,“飯後鐘”就成了一個固定用語,專指窮困書生遭受歧視白眼被冷落。唐代的科舉很有趣,這類的成語典故,着實創造了不老少。
王播,祖籍太原,少時生活在揚州。也許是早年生活的艱辛,使王播的相貌比較成熟滄桑一些。進士及第之時,隻有三十來歲的王播,看上去像個五十來歲的小老頭兒。在王播的同榜進士同學中,有個名叫陳通方的年輕後生,此人是個尖酸刻薄、嘴巴不饒人的促狹鬼。
在新科進士同學的慶賀宴會上,陳通方又找到了開涮對象。他借着酒勁兒,用力捶着王播的後背取笑道:“王老,王老!奉贈一第!”那意思是,考官們看着王播年齡那麼老還參加考試不容易,出于同情心才把他照顧錄取了。很是難堪的王播,尴尬地回應道:“陳少,陳少!切莫作惡!”
陳通方這一番比較傷人的笑鬧,讓王播很沒面子。而王播絕非大度之人,雖然很有政治才幹,但睚眦必報,應歸為小人之列。小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陳通方沒有想到,自己的一時口舌之快,卻為自己樹立了一個終生的敵人。而這個敵人又比較有才,還能爬上高位,那就更麻煩了。
“年輕有”的陳通方,步入仕途之後卻“前途無”了。混迹官場多年,久久原地踏步走。為母丁憂守孝之後,陳通方工作一時又沒了着落,生活窮困潦倒,不免熬得心急火燎。而當初被他瞧不起的王播,卻鑽營有方,仕途得意,步步高升。考取進士隻有十幾年的功夫,王播已經官居相當于副部級的鹽鐵轉運使,主管全國的鹽鐵專賣事務。
陳通方見自己當初看不起的王播發達了,就拉下臉皮哀求他,看在同學一場的面子上,拉兄弟一把,賞自己個一官半職。比較有才的陳通方,還寫了一首詩獻給王播,其中有“應念路旁憔悴翼,昔年喬木幸同遷”這樣凄楚哀怨的句子。早知如今可憐巴巴,何必當初輕浮張狂?
早就記了仇的王播,原本不想理陳通方那個茬。他倆有個同榜進士同學,名叫李虛中。李虛中是個厚道人,他勸王播不要計較陳通方年輕時的輕浮不懂事,該拉他一把還是要拉他一把,畢竟是同學嘛。在這種情況下,王播也不想把事情做的太難看,就勉強答應幫陳通方一回,讓他到江西去做個管鹽鐵買賣事務的小官。
陳通方得到消息之後,想必會為老同學王播的不計前嫌而心存感激。但是王播可沒有那麼簡單,陳通方還沒走到江西任所,王播又發出了新的任職通知,要他趕到浙東去報到。于是,陳通方趕緊收拾好行李包裹掉頭東返。即将抵達浙東之時,王播又發來了新命令,讓陳通方到南陵(今安徽南陵縣)去上班。
如此指東打西,陳通方怎麼也走不到領工資的地方了。事已至此,陳通方方才明白,王播哪裡是不計前嫌啊,分明是在像耍猴一樣折騰着自己玩嘛。思前想後,陳通方不由為自己年輕時輕易無謂地得罪人而懊悔不叠。郁悶勞累之下,陳通方一病不起,竟然就死在了奔波的路上。這個王播,比陳通方更刻薄。陳通方的刻薄,是在嘴皮子上。王播的刻薄,是在骨子裡。
王播頗具政治才幹。在為官早期,王播倒也能認真工作,并且政績不俗。比方說,王播曾擔任過兩個縣的主官。在他的治理下,屬地“奸盜弭息”,社會安定,百姓生活安甯。在年終考評中,王播管理的地方曾被譽為“畿邑之最”。在擔任監察禦史時,他也敢于秉公直言,彈劾懲處貪贓枉法之徒。
但王播是個過于看重官帽之人,在為官中後期,王播為了向上爬,可以說是不擇手段。在唐穆宗、唐文宗年間,王播曾兩度出任宰相。他之所以能爬上這樣的高位,主要靠重金賄賂皇帝身邊的宦官近臣。至于這些錢财的來路,自然是靠搜刮民脂民膏。比方說,王播在擔任淮南節度使期間,當地遭遇重大旱災,百姓窮困潦倒。在這種情況下,王播依然不收斂、不收手,照常盤剝敲詐不誤,“民皆怨之”。
王播雖然不是一個出名的詩人,也難稱一個真正的好官,但在他身上發生的與科舉、與詩有關的故事,卻具有比較高的曆史知名度,也頗能發人深省。
壹點号谷荻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