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糖類作物及有較高發展潛力的可再生生物能源作物,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甘蔗生産大國,甘蔗中含有豐富的糖分、水分,還含有對人體新陳代謝非常有益的各種維生素、脂肪、蛋白質、有機酸、鈣、鐵等物質,主要用于制糖,表皮一般為紫色和綠色兩種常見顔色,也有紅色和褐色,但比較少見。
甘蔗在日常生活生産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價值,也對國家能源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具有很大的營養、藥用、經濟價值。
甘蔗赤腐病又叫做甘蔗紅腐病,主要危害甘蔗的葉片和莖,是甘蔗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來,甘蔗在我國部分地區局部發生嚴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并且有逐步蔓延擴散的趨勢,威脅了我國甘蔗産業的發展。
甘蔗感染赤腐病後産量受到了影響,更重要的是染病後促使甘蔗的糖分轉化,降低了甘蔗汁液純度和蔗糖的含量。那麼到底什麼是甘蔗赤腐病,應該如何科學有效的進行防治,才能減輕危害呢?
今天,我們就從甘蔗赤腐病的症狀表現、發病規律、發病時間和防治方法這四方面進行分析,供大家參考借鑒。
1、蔗葉中脈症狀
危害甘蔗葉片的赤腐病稱為中脈赤腐病,在發病初期,受到侵染的甘蔗葉片中脈上分散呈現出幾個發紅的小斑點,小斑點又沿着中脈擴展為成與葉脈平行的紅色至褐色條斑,條斑寬 0.4~0.5cm,長2~8cm ,條斑外圍均有明顯的淺色暈圈;後期條斑中央組織變黃色至灰白色,周圍呈深紅色。潮濕條件下病斑上散生褐色或黑色小點,一條中脈上常有多個病斑,病部後期破裂,葉片常因此而折斷 。
2、蔗莖症狀
危害甘蔗莖的赤腐病稱為蔗莖赤腐病,初期外表症狀不明顯,但将蔗莖縱剖可見甘蔗莖内發紅,且主要出現在中下部,受害嚴重時幾乎整株蔗莖均為紅色;内部組織變紅多為整個節間變紅,并上下擴展,貫穿幾個節間,變色部分常夾雜圓形或長圓形的白色斑塊。
後期病莖的表皮皺縮、無光澤、有明顯的紅色斑痕,髓部中空,充滿灰白色菌絲,莖内組織腐敗幹枯,上部葉片失水凋萎,嚴重時整株枯死。宿根蔗樁受害易引起腐爛,影響萌發,發病嚴重時常使甘蔗生長不齊和嚴重缺株,有效莖數減少,造成減産。
(一)病原
甘蔗赤腐病的病原菌有性階段為塔地囊孢殼菌,其屬于子囊菌門,無性階段為半知菌類炭疽菌屬鐮形炭疽菌。甘蔗赤腐病菌的分生孢子近似鐮刀型,單孢,色淺,無隔膜,内常有一個大液泡,分生孢子密集時呈粉紅色或紅色。
分生孢子梗長圓形,淡色,無隔膜,着生于分生孢子盤中。除了分生孢子外,此菌還産生能抵抗幹旱和不良環境的厚垣孢子,脫落後即發芽入侵寄主。
該病菌在20℃-30℃之間生長最适宜,尤其在30℃時為最佳生長溫度。最适宜該病菌生長的PH為6-8之間,病菌的生長對光照條件不敏感,受光影響不大,在60℃下可以導緻該病菌的分生孢子緻死。
(二)發病條件
1、氣候與發病的關系
土壤濕度過大,尤其是霧氣重、濕度大的天氣多有利于病害的傳播,甘蔗喜性高溫,在春季低溫時生長受到抑制,抗病力弱,甘蔗赤腐病發生嚴重。
2、種苗與發病的關系
由于蔗區甘蔗連作時間長,極少進行輪作,而蔗農多選留本蔗區種植品種作種苗,導緻了病蟲害發生爆發的機率越來越高。
3、害蟲與發病的關系
甘蔗害蟲發生嚴重時,特别是甘蔗螟蟲數量多時,造成的傷口是許多病害侵染傳播的途徑之一。
病菌以菌絲、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在蔗種和蔗株病部越冬,作為甘蔗赤腐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葉上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作為重複侵染的重要菌源,孢子可以借助風、雨、昆蟲及流水傳播,該病菌主要由傷口侵入。
通常情況下,甘蔗赤腐病一般在五月下旬至六月初開始發病,初期從葉片葉柄及葉脈開始侵染,六月下旬至七月中旬一般為侵染中期,此時病菌已經開始侵染莖幹,這個時期的特征是可以在莖幹表面觀察到暗紅色斑塊。如果遇到梅雨季節連續降雨等其他環境條件,發病過程會提前。
1、選種抗病品種
選擇種植抗病、耐病品種是減輕病害最經濟有效的途徑,多年種植效果可以累積,更加穩定,且無不良副作用,易與其他防治措施相協調,防治成本較低,能夠起到預防作用,符合綜合治理的原則。還可大量減少化學農藥的施用,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2、及時清園
加強田間水肥管理,通過套種其他作物,改善生态氣候以及種群結構,也是防治甘蔗赤腐病發生的一條可行途徑,甘蔗收獲後及時把田間病株殘葉清除燒毀等農業措施也可降低甘蔗赤腐病的發生與危害。
3、輪作倒茬
實行輪作換茬、三年兩倒茬,特别注意在甘蔗處不宜栽植高粱、玉米等作物,以減少螟蟲的發生,控制甘蔗赤腐病的發生與危害。
4、化學防治
雨後高發預防用藥:雨後是甘蔗赤腐病的高發時期,要及時用藥預防(發生過赤腐病的病園),藥劑可選1000倍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800倍5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進行全園噴施,病情嚴重的可連續用藥兩次。
發病初期:甘蔗赤腐病在發病後期很難用藥物治療,因此在甘蔗葉片初期現病時就要及時用藥,藥劑可選1200倍10%的苯醚甲環唑或800倍80%的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2000倍45%的咪鮮胺水乳劑或1500倍43%的戊唑醇懸浮劑,全園噴施,注意交叉用藥、複配用藥,并間隔7-10天連續用藥2-3次。
甘蔗赤腐病危害範圍較廣,想要防治它,就必需從種植管理出發,從一點一滴進行改善,徹底杜絕甘蔗赤腐病的發生。
由于甘蔗莖赤腐病發病初期外表症狀不明顯,很難發現,而一旦到發現已是中後期了,這時使用殺菌劑已基本無效,故針對該病害使用殺菌劑時應以預防為主,即在種植時浸種保護,除去種子上的病菌。
綜上所述,在對甘蔗赤腐病進行防治的過程中,要遵循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根據土地特點适當安排輪作,加強田間栽培管理,加強甘蔗田害蟲的防治等方面入手,最終提高甘蔗的産量及質量。
本文來源于果蔬小靈通
【聲明】轉載自其它平台或媒體文章,本平台将注明來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對所包含内容的準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系本平台并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台将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在24小時内删除該文章,并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
更多精彩内容
關注“海南農技通”微信公衆号
測土配方施肥 | 動植物疫病診斷
專家在線咨詢 | 分享農業知識
發布農業政策 | 發布農産品價格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