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巴菲特“撿到痰”,美國移動通訊三巨頭之威瑞森通訊:砸出一條5G大道,然後繼續躺平
有了這些頻譜牌照以後,公司未來繼續躺平的日子還能繼續。
作者 | 鐘升
編輯 | 小白
從被分拆到超越母公司
通訊行業在美國誕生,引領通訊行業發展的技術創新也都最先在美國出現,比如赫赫有名的貝爾實驗室的數萬個專利。
貝爾實驗室最初是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T.N)成立。
在上世紀20年代,實驗室成立之初,AT&T就提供了1200萬美元的研究經費,這在當時是一個天文數字。
AT&T能夠如此豪爽的在研發上投資,其主要原因就是它壟斷了全美的電信行業。
美國反壟斷局在1913年和1949年都依據《反托拉斯法》對AT&T動過刀子,最後由于其強大的影響力被一一化解。
直到1984年,在第三次和AT&T的鬥争中,反壟斷局終于通過司法部将22家本地市話運營公司剝離出AT&T,成立了7家地區控股公司,其中一家叫做Bell Atlantic貝爾大西洋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AT&T在1995年又主動一分為三,分别是目前的電信三巨頭之一的AT&T;通訊設備制造商美國朗訊科技,與阿爾卡特合并後被諾基亞收購;以及計算機和其他設備制造商NCR Corp(NCR.US)。
Bell Atlantic是七家地區控股公司中最不甘于現狀的一家公司,與曾經的母公司AT&T長期在法律和商業戰場上的第一線争鬥,最終獲得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授權搭建了自己的長途電話線。
在90年代,Bell Atlantic與英國電訊公司沃達豐(VOD.O)成立合資公司,建設公司的蜂窩網絡。
之後,公司接連與NYNEX公司和GTE公司合并,一舉成為美國當時最大的無線通訊運營商。新公司之後改名為威瑞森通訊(VZ.US,“Verizon”或“公司”)。
在2021年末,Verizon Wireless品牌的消費者無線連接戶數達到了1.15億,其中後付費(Postpaid)用戶0.92億。絕大部分前付費用戶是公司在2021年通過收購Tracfone獲取的。
公司的商用用戶在2021年也達到了2740萬戶,公司的無線網絡覆蓋了美國近90%的人口。
此外,公司也是一家美國區域型的有線寬帶網絡提供商,覆蓋範圍主要在美國東北部幾個人口較為密集的區域。
公司的Fios光纖網絡連接數在2021年達到了654萬戶,傳統通訊電纜寬帶網絡連接數達689萬戶。
(來源:Broadbandnow)
公司曾在2021年Q4受到巴老爺子的青睐,伯克希爾哈撒韋(BRK_A.N)一舉購入公司1.47億股,成為公司第四大股東。
但伯克希爾又在2022年Q1将公司股票全數抛出,使公司股價下跌約10%。
後來,公司在7月22日又下調了全年的營收以及業績指引,使股價進一步下滑。
到8月末,公司市值約為1750億美元,而通訊行業的後來者——T-mobile US(TMUS.US)的市值已經來到了1800億美元。
T-mobile通過“無運營商”策略迅速取得成功,市場份額飙升。在2021年末擁有的無線連接用戶數量達1.09億戶,距離公司的1.42億戶已經不算遠了。
關于“無運營商”策略,大家可以移步《“我們一開始隻是為了緩解客戶痛點,沒想到卻改變了整個行業”:美國電信三巨頭的5G戰場》,查看T-mobile的詳細研報。
(來源:注冊制炒股就用市值風雲App)
與T-mobile的銳意進取不同,公司近十年來可以說一直是在原地踏步,最直觀的就體現在公司營收上:增長、停滞、下滑的輪回不斷上演。
2013年公司營收就有1205億美元,到了2021年也僅有1336億美元,CAGR僅為1.3%。
公司主要根據客戶類型對營收進行劃分,兩大類客戶分别為消費者和商業客戶。
其中消費者業務是公司主要營業收入來源,占總營收比保持在70%左右。公司總營收那一點微薄增長主要是靠消費者業務同樣緩慢的增長。
消費者業務同大多數移動通信運營商的主營業務一樣,向用戶提供通訊服務,并收取每個月的訂閱費用。
服務業務也是公司的核心業務,是主要收入來源,在2021年約占總營收的50%。
此外,公司也在官網和遍布全美國的營業廳内銷售各大品牌的定制手機、電子産品以及其他配件。
訂閱服務自2016年以來幾乎停滞了,收入從2016年的666億美元增加到2021年的677億元。
這也與T-mobile在此期間的強勢争取用戶有關,公司的消費者用戶數量淨增長在2016年開始快速下降。
公司在2021年的用戶僅增長100萬戶,而同期T-mobile增長了600萬戶。
設備收入其實就是幫各大手機廠商賣手機。
由于設備自帶運營商鎖,且主要目的是為運營商綁定用戶,公司也普遍需要向手機廠商進行補貼,公司的設備毛利率也經常低于零。
這種情況在2018年開始有大幅緩解,取而代之的是服務業務毛利率有所下降,實際上就是公司轉變了對手機廠商的補貼形式。
不過這之後設備毛利率開始緩慢下降,主要是因為手機一年一年變的更貴,相應的補貼也在逐漸增加。
服務業務的毛利率較高,長期維持在75%以上,為公司創造了大量利潤。
公司的商業業務的客戶主要包括美國的中小企業、全球跨國企業,另外公共服務部門、以及向虛拟網絡運營商批發銷售寬帶的收入相對較小。
商業業務同樣停滞了,收入一直維持在305億美元至315億美元之間,總體毛利率也維持在較高水平。
商業業務并未單獨披露服務和設備的收入。
但在2018年開始,商業業務成本被分拆為服務成本和設備成本,同時毛利率也有大幅提升,應該同樣是由于設備補貼形式的改變導緻。
公司雖然成長性接近于無,但公司營收規模十分龐大,毛利率也相當高,也難怪公司沒有動力作出任何改善。畢竟能吃肉,為什麼還要惦記别人的一點粥呢?
在5G時代,通訊技術的引領者已經變成了華為、諾基亞、愛立信,他們的競争範圍不再局限于一地,而是在全球競争。
5G也是各大運營商争搶用戶的重點。
T-mobile是最先在美國推出5G全面商用的運營商,其使用的高頻段的毫米波(24~47GHz)網速十分驚人,但毫米波也引出了不小的風波,使人們開始擔憂毫米波會影響身體健康,甚至出現過不少可笑謠言。
T-mobile在2020年收購Sprint之後将會擁有大量高頻段的頻譜牌照,其中就包含大量毫米波頻段,這也是T-mobile最開始在數個城市部署毫米波5G信号的主要原因。
不過T-mobile在經過商用試驗之後,CTO Neville Ray稱,T-mobile永遠不會大規模部署5G毫米波基站。
(來源:Cowen)
2021年2月,在FCC舉辦的C頻段無線頻譜(C-band)的107号拍賣上,公司花費455億美元,獲取了在406個地方市場上的3511個許可證,包括140~200MHz的連續C頻段。
C頻段曾主要被衛星電視運營商使用,而FCC現在拿出來交由無線通信運營商使用,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5G無線網絡的覆蓋範圍。
相較5G的毫米波基站小的可憐的覆蓋面積,C頻段基站的覆蓋面積可能要大10倍以上。
T-mobile和AT&T同樣參加了拍賣會,在拍賣會上分别投入了93億美元和234億美元,遠不及公司的投入。
美國的5G時代就是一場比拼财力的比賽。公司在頻譜上投資更多,也獲取了對應的優勢。
可見各大運營商早已形成共識,已經放棄了大規模部署毫米波5G。C頻段才是真香。而我國的三大運營商部署的5G也均是C頻段。
(來源:Statista)
截至2021年末,公司頻譜牌照的賬面價值高達1476億美元,同比提升了54%。
牌照資産占公司總資産比重也有大幅上升,是公司最主要的資産。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向運營商發放的頻譜牌照期限一般為15年,但慣例是在到期後以象征性的成本批準續期,故而公司并不會對頻譜牌照計提攤銷。
由于公司此次主要是依靠債務融資購買頻譜,公司的淨有息負債從2020年的1069億美元提升至2021年的1479億美元,有息負債率也超過了40%。
不過公司在2021年将大量利息資本化,利息費用相較去年反而有所下降。
(來源:公司2021年年報)
在排除利息資本化的因素後,公司的利息覆蓋倍數依然維持在6倍。
公司的物業、廠房及設備是公司能否提供高質量服務的關鍵所在,在2021年達到了997億美元。其占總資産比雖然在緩慢下降,但絲毫不減其重要性。
公司的期間費用率主要由一般及行政費用和折舊與攤銷組成。
公司的重資産和其他無形資産,使其每年需要計提大量折舊與攤銷,該費用占營收比約在12%~13%之間。
公司的一般及行政費用率呈緩慢下降趨勢,因為公司一直控制員工數量不斷下降。
由更少的人完成同樣的任務,維持營收不下滑,也的确體現了公司的管理能力。
公司這些降本增效的措施,為公司帶來的是不斷提升的利潤率。
另外,公司的現金流情況十分健康,完全能覆蓋每年都有的百餘億美元資本支出。
近五年,公司的累計自由現金流為864億美元,同期公司股息分紅499億美元,占自由現金流比為58%。
公司雖然近9年間沒有展現出任何成長性,但其龐大的規模,疊加不斷下降的費用率,讓公司的利潤水平不斷提高,也讓公司的造血能力也不斷改善。
公司的分紅不吝啬也不激進,使公司有餘力在關鍵時刻出高價搶下核心的頻譜牌照資産。
而有了這些頻譜牌照以後,公司未來繼續躺平的日子還能繼續。
免責聲明:本報告(文章)是基于上市公司的公衆公司屬性、以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為核心依據的獨立第三方研究;市值風雲力求報告(文章)所載内容及觀點客觀公正,但不保證其準确性、完整性、及時性等;本報告(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市值風雲不對因使用本報告所采取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以上内容為市值風雲APP原創
未獲授權 轉載必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