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10個不常見的成語典故

10個不常見的成語典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15 03:18:32

“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開八卦陣,單捉飛來将。”這個謎語的謎底想必大家都知道。那些善于在牆角旮旯處或樹叢中,張挂起一幅幅隐隐約約蛛網的蜘蛛們,确實讓無數的傻蟲子難以看清楚中自投羅網。

蜘蛛吐絲織成的網,的确有着細微而不易被發覺的特點,用來比喻隐約可見的蹤迹或依稀可辨的線索自然貼切、恰當。然而,“蛛絲馬迹”作為一則常用的成語,在日常生活中卻往往被理解成:通過張挂着的蛛網可尋得蜘蛛的所在,循着馬蹄的蹤迹可知曉馬的去向。但是,将二者放到一起用以比喻與事情根源有聯系但不明顯的線索,似乎還是有點兒勉乎其難。

“馬”的文字官司

因為,這裡邊的“馬”字在不同的見解中,往往也就帶給了我們一定的分歧,一時難見定論。究竟孰是孰非呢?好多人習慣于望文生義,認為這裡的“馬”指的是牛馬的“馬”,而所謂的“馬迹”也就成了“馬蹄的痕迹”,《中國成語大詞典》、《漢語成語考釋詞典》等辭書就是以此來比喻隐約可尋的線索和依稀可辨的痕迹。

10個不常見的成語典故(趣談成語學科學)1

馬的蹤迹(來自網絡)

但問題的困惑在于:作為不屬于昆蟲類的小小蜘蛛,這些節肢動物與哺乳動物中的高頭大馬相比,應該夠不上是一個龐然大物,将這麼個小不點兒和大塊頭家夥不對稱地放在一起,總覺得讓人有點兒不大适宜。況且馬留下的那些蹄印相對來說,似乎要明顯了好多,難以稱得上“隐約和依稀”,與這些隐隐約約的細微 “蛛絲”來比,明擺着大了好多。按理說,若與“蛛絲”相提并論,最好應該是某種蟲兒的痕迹。

10個不常見的成語典故(趣談成語學科學)2

燈光下的蜘蛛網(作者攝)

所以,有人提出了“螞蟻之說”,并把“蛛絲馬迹”改成了“蛛絲螞迹”。一個是蜘蛛,一個是螞蟻,看起來似乎有點“門當戶對”。但衆所周知,螞蟻一般很少會在自己的行動中留下痕迹,況且螞蟻在我國古代是被統稱作“蟻”的。更要命的是在中國文字中,單獨一個“螞”字怎麼也成不了一個詞。

到底誰是“馬”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馬論馬也好,在蟲說螞也罷,不管怎樣,終究要給出個客觀的說法。

那究竟是個怎樣的“馬”呢?明朝李時珍的解釋似乎較為客觀,在其《本草綱目˙蟲部》中有這樣記載:“竈馬,處處有之,穴竈而居。”此處提到的“馬”,并非是我們眼中所見的“高頭大馬”,而是昆蟲中的“竈馬”。

竈馬學名叫“突竈螽”,屬于直翅目穴螽科,該物種在世界各地都有着廣泛的分布,在我國一年四季均可見到,經常出沒于一些老宅居所所在的竈台或雜物堆的縫隙中。該昆蟲翅膀已經退化,身體粗短,駝着背,觸角較長,靠腿部摩擦發聲,後足發達,能跳躍。因此,有些地方也稱它為“駝背蟋蟀”,它與蟋蟀的區别在于:塊頭比蟋蟀要大了點,身體呈棕色,顔色似乎淺了些。日常栖居在竈房旁的陰暗角落,或藏身于竈台附近暖和的隐蔽旮旯處,夜間出來在竈台上尋找剩菜、植物和小型昆蟲為食。它經過的地方有時也會留下些不太明顯的蹤迹,這或許就是所謂“馬迹”吧。

竈馬作為一種昆蟲,為什麼不叫“竈蟲”呢?這應該與中國文字中“馬”的引申意義有關。有人特意為此從文獻中挖出了若幹證據,例如: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有:“凡言馬者謂大,馬蜩者,蜩之大者也。”桂馥的《劄樸》一書中也有這樣的說法:“馬蟻,蟻蛘,皆蟻之大者。”人們之所以稱其為竈馬,可能是因為它在人們通常所見的昆蟲裡,算得上個頭比較大的。另外,與下面提到的竈王爺坐騎或許有關。

10個不常見的成語典故(趣談成語學科學)3

竈 馬(視頻截圖)

既然竈馬是廚房裡的蟲子,為什麼自古以來的人們不把它清除掉呢?在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的《蟲篇》中有這樣的記載:“俗言竈有馬,足食之兆”。原來古人之所以容忍竈台上有竈馬出現,相傳竈馬是竈王爺的坐騎,也就成了“竈爺馬”。這樣的傳說與古人對豐衣足食的企盼心理無不相關,因此,把它當作臘月二十四祭竈時那位“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竈王爺的坐騎,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竈台上時不時有竈馬蹤迹留下來,說明竈王爺已經光臨過,自然預示着來年衣食無憂。如果按這樣的民俗來理解,倒也是一樁頗有意思的美事。況且此蟲對我們生活與健康無所大礙,還為尋常的生活平添了一些美好企盼,又有何不可呢?

由此可見,在一定的場合,竈馬是可以被簡稱為“馬”的。同為昆蟲,蜘蛛與竈馬體型差距不算大,兩者并列在一起看起來還是比較合适的。“蛛絲馬迹”的說法,最早見于清代王家贲的《别雅序》。此外,也有人寫成了“蛛絲蟲迹”。如清代夏敬渠在《野叟曝言》七十九回中寫有:“蛛絲蟲迹,屋漏蹁涎,不即不離,有意無意,其妙如何?”而此處的“蟲迹”應該可作為“竈馬”的又一個佐證吧。

竈馬非馬,蠹魚非魚,既然老祖宗給這些昆蟲取了這些無傷大雅的名字,總有他們那個時代的道理。要知道,世間許多事物的名稱往往與大衆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對身邊的瑣碎事物,隻要沒有過多的沖突,總會賦于它們一個美好的想象力,老百姓的尋常生活往往也是如此。

本文曾刊發于《科學24小時》2018.2,這裡有所修改

圖片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