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給建議

如何給建議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4 06:46:12

如何給建議?(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如何給建議?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給建議(如何尋求建議)1

如何給建議

(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今天,我們重發一篇過往比較受歡迎的文章《如何尋求建議?》,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以下是這篇重發正文。

作為一個商業顧問,經常會有人來問我的建議。

公衆号上也經常有讀者給我留言,描述他所面臨的問題,想聽聽我的建議。

從職業方向,到同事關系,到商業選擇等等,各種各樣的問題都有。

但是對于大部分問題,我其實沒有辦法給出具體的建議。

為什麼?

今天我們就來系統地聊聊“尋求建議”這件事。


1

當你需要尋求别人的建議時,那一定意味着你面臨決策了。

做決策就需要有選擇,選擇A,選擇B,或者選擇C…

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之下,沒有人把選項擺在你的面前。這個時候你就需要自己找到選項。

但不管有沒有選項,尋求建議本質上,是需要做決策。

那麼,做決策需要什麼呢?

梁甯老師說得特别好,做決策需要兩件事情:

第一,是信息環境。

第二,是決策模型。

充分、客觀的信息環境,是做出正确決策的依據。

如果你所處的信息環境裡,有嚴重的信息缺失,甚至信息扭曲,那你就很難做出正确的決策。

基于充分、客觀的信息環境,你就可以發散出很多可能的選項。

然後,再通過決策模型找到最好的那個選項。

這就是做決策的過程。

決策模型有很多種,憑直覺拍腦袋就是最簡單的一種。

很多人在尋求别人建議的時候,都隻是想尋求一個确定的結論:你就告訴我應該怎麼做就好了。

可是,結論的背後有兩件事: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型。

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信息環境是自己私有的,隻有你自己知道。

這就意味着,别人在信息環境缺失的情況下,不可能給你一個确定的結論。

比如這樣的問題:潤總,我覺得公司的CTO不太行,我要不要幹掉他?

這就很難回答了。

因為我不了解你的公司什麼情況?你現在營收什麼情況?CTO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你想幹掉他的具體原因是什麼?你有沒有替代者?你覺得他不行,但他真的不行嗎?……

需要大量的溝通,我才可能了解做出這個決策所需要的信息環境。

如果我跟你說,你要是不喜歡這個CTO你就幹掉他吧。

這就是特别不負責任的一個回答。

雖然這個回答背後,也是有決策模型的。

決策模型就是,幹不幹掉一個人,就看你喜不喜歡。

在尋求别人建議的時候,你不能期待對方給你一個結論,因為他并不掌握信息環境。

你隻能期待什麼呢?

你隻能期待對方給你一個決策模型的建議。

什麼是決策模型的建議?

如果是第1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如果是第2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如果是第3種情況,你應該怎麼辦?

這就是決策模型的建議。

比如,第1種情況,如果CTO能力根本就不行,但是他是個老将,他的手下比他更有能力。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你是一個戀舊的人,你應該給他設立一個虛職,給足薪水,但是把CTO職位讓出來,這是為了公司的長遠發展。

第2種情況,如果CTO水平很高,也沒有道德上的問題,隻是跟你性格不合,那你就應該求同存異,給他一定的空間。

第3種情況,如果這個CTO拿着公司的資源在外面開自己的公司,那你就應該立刻幹掉他,甚至是保留證據,未來可能要起訴他。

……等等。

當然,這些決策模型可能并不全面。

但是,向别人尋求建議的時候,你要知道,因為信息環境不充分,你能得到的也就隻會是決策模型。


2

同樣的道理,你在給别人建議的時候,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因為信息環境不充分,你也給不了結論性的建議。

你隻能給決策模型的建議。

尤其是關于個人選擇類型的問題。

比如我應不應該辭職?

我該選哪一份工作?

我大學應該學什麼專業?

這些問題的決策模型其實不複雜,但是特别取決于每個人的信息環境。

這個時候,你不能說你就應該辭職,你就應該選這個工作,你就應該選這個城市這個專業,因為我本人覺得特别好。

這都非常不負責任。

那你應該跟他說什麼?

應該說決策模型。

信息環境越是私有,你就越應該給決策模型的建議。

比如關于報大學志願,很多人問我,潤總,我應該報哪個城市?我應該報哪個大學?我應該報哪個專業?到底怎麼選呢?

我的回答是:

重要性:城市 > 學校 > 專業。

(詳見文章:關于高考報志願的建議)

這就是決策模型。

聽到這些,對方可能會說,潤總,你還是沒有回答我的問題啊,你說我到底應該選哪個呢?

這個時候,我就沒有辦法回答了。

因為我不了解你的具體情況。

哪怕你簡單介紹了兩三句你的一些情況,但是我還是不了解你所有的信息,比如你的興趣,你的價值觀,你的個人偏好等等。

我隻能說這是一個決策模型。

你看一看,你是不是首先有能力去選最好的城市?

如果不能,那麼你在相對差一點城市裡是不是可以選最好的學校?

如果還是不能,那你就選專業吧。一個好的專業,在就業時其實也可以很有競争力。

至于具體你應該選哪一個,那就要看你的情況了。

你要自己通過決策模型,得出自己的答案。

所以,給别人建議的時候,信息環境越是私有,就越應該給決策模型的建議。


3

那信息環境不私有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給出結論性的建議呢?

至少我自己不會。

我一般會這麼說: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

比如,平時一些創業者、企業家來找我做咨詢,我們需要聊很長時間,這期間我會問大量的問題。

其實就是為了獲得信息環境。

作為咨詢顧問,腦子裡面裝的都是決策模型。

在了解了充分的信息環境之後,如果我根據決策模型得出了結論,這個時候,我就會跟對方說: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因為在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型之後,其實還有一個東西,叫做:價值觀。

我是一個對風險比較偏好的人;而你可能是一個對風險非常厭惡的人。

我是一個更願意嘗試新東西的人;而你可能是一個喜歡長久做一件事做到極緻的人。

……

同樣的信息環境和決策模型之下,如果我們價值觀不同,那我們所做出的選擇也許就會很不一樣。

所以,“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這句話的背後,其實還有價值觀的支撐。

它背後的含義是:這隻是我的選擇,供你參考。

因為我們價值觀不同,你不一定非得做出跟我一樣的選擇。


4

所以,向别人尋求建議時,不要期待能夠直接得到結論。

對方能夠給到你的,最多隻是決策模型。

你需要把自己的信息環境帶入決策模型裡,再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做出最終的決策。

做出決策之後,不管結果如何,你都要為自己的決策負全責。

給你建議是對方的情分,而做出決策是自己的責任。

如果決策所帶來的結果不好,你也千萬不要覺得,是别人給你的建議,别人就應該負責。

比如,你去問别人這個股票值不值得買?

對方說,這股票我買了點,因為什麼什麼,我感覺最近要漲。

于是你也買了。

然後,虧了。

這時候,你跑去跟對方說,當初我就是聽了你的建議才買的,現在虧了都怪你,你賠我錢!

這就不應該了。

做出買股票這個決定的是你自己,你就要承擔全部的責任。

記住,不管别人給了你什麼建議,決策是你自己的。

最終能夠負責的,也隻有你自己。


最後的話

很多人在尋求别人建議的時候,都隻是想得到一個确定的結論:你就告訴我應該怎麼做就好了。

可是,結論的背後有兩件事:一是信息環境,二是決策模型。

在大多數情況下,你的信息環境是自己私有的,隻有你自己知道。

這就意味着,别人在信息環境缺失的情況下,不可能給你一個确定的結論。

能給你的隻是決策模型。

同樣的,在給别人提建議的時候,因為信息環境可能不充分,你就要謹慎給出結論性的建議。

信息環境越是私有,你就越應該給出決策模型的建議。

而即便信息環境很充分,也不要輕易給出結論性的建議。

因為這背後還有一個因素:價值觀。

你可以說:如果是我,我會這麼做。

李笑來老師說過一句話:

聽大多數人的話,參考少數人的意見,最終自己做決定。

其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大多數人在不了解充分的信息環境時,就喜歡給出結論性的建議。所以他們的建議不太具備參考價值,你可以聽一聽。

而少數人會考慮到信息環境,給出結論性或者決策模型類的建議,通常具有參考價值。

但是每個人的價值觀都大不相同,最終,你隻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自己的決策。

得到别人的建議之後,你要知道:

給你建議是對方的情分,而做出決策是自己的責任。

不管别人給了你什麼建議,決策都是你自己的。

最終能夠負責的,也隻有你自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