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李商隐用十幾首《無題》詩,點亮了唐詩的夜空。在李白、杜甫都相繼離去之後,李商隐的這些情詩讓唐詩迎來了另一個巅峰。
文史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為何一定要用“無題”這個名字,是情太深以至想不到好名字了,還是詩人真的不善于寫名字?雖然原因至今不清楚,但後世曾嘗試給它們安上名字的文人,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既然情不知所起,那自然可以“無題”。
遺憾的是,自李商隐之後,“無題”情詩就很少有人寫了。有前人的經典在,後人自當避一避,這是人之常情。但當代詩壇卻偏偏出了個女詩人餘秀華,她不但愛寫情詩,而且愛寫無題情詩,這自然吸引了不少網友的注意。用現代白話文寫出的《無題》,是會成為順口溜,還是一樣能寫出詩性呢?本期讓我們一起來讀幾首她的作品:
這組《無題》,一共有4首,每一首的格式都是差不多的。至于是寫給誰的我們不得而知,畢竟餘秀華早前給好幾位名人寫過情詩。
這組詩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通篇無一愛字卻句句肉麻。筆者翻看了一下讀者們對這首詩的評價,多數人覺得寫得很唯美,想抄去向心上人表白,也有男讀者表示:作為男人,這麼肉麻的情詩确實讓人招架不住。
其實從文字水平來看,個人認為其實它更像是4則順口溜式的散文,寫得直接、淺顯,少了一絲詩歌該有的意境,這種類型的文字網絡上其實不少。曾經風靡一時的“三行情詩”,基本上都是這種類型。但咱們也得承認,這幾首詩寫得确實很有感染力,每一句都有成為“網紅詩句”的潛質,随便抄一段都很适合用來表白。
這4首詩塑造的都是一個暗戀者的形象,為了達到讓形象更立體的效果,詩人截取了4個場景,讓自己化身為4種人。首先是一個守望着愛人的星星,其次是一個被愛情吓得躲起來的膽小鬼,再是一個禮佛者,最後是一座桃園。有了這4個形象,再加上它們特有動作、心理的描寫,整首詩讀來就一氣呵成了。
第一個守護星的形象,是溫馨的。第二個膽小鬼的形象,内心是矛盾和沖突的,詩人用丫鬟和皇後的對比,來讓這種矛盾更具體,這是很有想法的。第三個又換了一種寫法,3個“從來”列成排比句,讓這幾句詩讀來更朗朗上口。
筆者最喜歡的是最後一個形象。“開了又敗”是沒有遇到愛情前的百無聊賴,“一果不存”是遇到愛情後的執着。但這種執着仍然是被動的,仍然停留在期待對方的關注上。這讓筆者想起了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它的最後幾句是: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
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
而當你終于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餘秀華要表達的,其實也是同樣的意思,或許是受了此詩的影響。論語言風格雖無法與席慕蓉這首經典相比,但寫得也算是很有特點的,至少對比是很直觀的。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首好的現代詩一直有一個不成文的标準:一定要寫得朦胧、唯美。這種标準說得好聽,就是要“有詩性”;說得更直接一點其實就是寫得“雲裡霧裡”,最好是一眼看不透,要反複琢磨才行。在這種審美之下,近些年的詩壇出現了很多套用各種象征意、各種寫詩技巧的作品,最後的結果就是連詩歌高手都看不懂,隻有作者自己能理解。
餘秀華這類直白之作,按這個标準來看,确實隻能算是“順口溜”了。但它的受歡迎,難道不正說明讀者們的喜好嗎?或許我們在追求朦胧的道路上,真的走得太遠了,讓詩歌也讓讀者越來越遠了。
回到李商隐的無題詩,無論是“相見時難别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還是“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怅是清狂”,亦或是“春心莫共花争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哪一句不是讓人看得懂的?但這也并不妨礙它們成為經典。
餘秀華的文筆與李商隐毫無可比性,但至少它們是讓人能看得懂的,是能有感觸的,這正是她會走紅的原因。或許,是時候讓詩歌回到最質樸的狀态了。對此事,大家怎麼看?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