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久沒有發自拍照了。才從一場大感冒中走出來,擋不住美麗的心情,就在朋友圈PO了張自拍,附上文字“今天心情不錯”。但是我萬萬沒有想到,評論區竟然出現了這樣的話語:喲,越來越會掩飾自己的大臉了啵,看來美顔相機功不可沒啊!
看到這樣的評論,些許不悅。本來好好的心情,就被一句話影響了。我自認為是一個不作的人,所謂的不作,就是遵循自身的生活節奏,随意就好,不會刻意修飾自己,去得到别人的贊美。
在當下的朋友圈環境,這樣的評論可以看作是沒心沒肺的玩笑,但在禮儀層面,似乎少了點什麼。如果這個玩笑足夠友好,大可欣然接受。在此我還是堅持一個看法:有所為,有所不為。你覺得呢?”
---來自苦惱的S君
人注定是不完美的。即使再怎麼衆口難調,得體的表現總能給自己加分。在與形形色色的人群相處的時候,你是否思考過自己的言行呢?你真的了解社交禮儀嗎?
禮儀在很久以前就已經産生了,在那時候,禮儀主要用來時刻提醒人的社會地位,并加強對人的某些限制。比如,在中世紀和文藝複興時期,等級低的人見到等級高的人,必須鞠躬以示尊重;如果兩個人結婚,那麼,男人花了多長的時間去追求一個女人,也成為了約定俗成的标準。可以說,禮儀決定一切。
在今天的社會,禮儀不再是等級社會用來約束人的工具,而是成為了反映文化規範和社會規則的良好禮貌、常識和行為規則的完美結合。今天的禮儀有幾個重要的功能:
- 提供個人安全感。在特定的場合,适當的舉止讓你感覺更舒服。
- 讓他人安心。适當的禮儀要求你讓别人感到舒服和安心。你不指出也不在意别人的錯誤。
- 使溝通更清晰。禮儀通過打破障礙,而不是架設障礙,增強溝通。
- 提高你在工作中的地位。在任何工作情況下,如果你熟悉工作場所的正确行為準則,你會被認為更有能力,更專業,更有智慧。
- 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你去見一個人,你的第一印象在你走了之後就馬上形成了。如果你的舉止很得體,那第一印象無疑是積極的。
當然,禮儀不是我們必須遵守的準則,而是一個指南,教會我們如何去尊重别人,彬彬有禮且考慮别人的感受。
2 為什麼人們越來越不注重禮儀?
社會和我們的文化現在變化如此之快,以至于禮儀規則難以跟上。就像一本禮儀書出版一樣,一種新的溝通形式被開發出來,或者一種新的約會風格風靡一時,這時候就會有人提出最新的禮儀書“不可救藥地過時了”。
家庭教育的缺失。現在的很多父母都不會直接教育孩子關于禮儀的知識,因為家庭成員之間相處得太自然了,他們不需要太在意細節。
懂禮儀的人越來越少。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使得人們無暇顧及細微的禮儀---生活的重擔足以讓人們喘不過氣。
3 那些應該被尊重,卻被忽視的人和事
不得不提的是網絡上的社交禮儀。現在人們可以在網絡上暢所欲言,甚至有的人戴着“言論自由”的帽子,肆意攻擊别人。在實名制尚未普及的今天,網絡暴力猶如一股神秘力量,腐蝕着本就脆弱的人心。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大環境下,有人把惡意抨擊當作快感,用率直掩飾自己的魯莽。可能他們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好的,但他們愛的就是這種方式。
想想在飯館點菜的時候,你是否對服務員說謝謝呢?俗話說得好,看一個人懂不懂禮貌,就看他如何對待服務員。我相信“顧客就是上帝”并不能成為一種優越感,隻是商家對顧客的友好态度,我們為何不以誠相待?
我們再來看看這些小事兒:
要求别人點贊朋友圈;
三三兩兩挽着手,慢悠悠地上樓梯;
對着人打噴嚏;
以無視的方法拒絕别人的邀請;
談論别人的生理缺陷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懂禮貌的人,首先想到的都是别人的感受,而不是最大化個人的方便。不過,你有沒有在很多場合都覺得尴尬?不必擔心,因為很多人都這樣。多學習一些基本的禮儀提示,可以幫助你變得平靜、優雅。
- 出門盡量面帶微笑,這是友好和禮貌的表示。多使用“請”,“謝謝”,“歡迎你”和“對不起”等詞彙,你會發現别人以互惠的善意回應。
- 準時。任何一個約定都盡量提前到達。因為不管是會議,約會,工作,與朋友聚會,或任何其他情況,你的遲到就是在浪費大家的時間。
- 尊重他人。允許他人表達他們的意見,不争論。尊重他們的個人空間,就像你希望他人尊重你的一樣。
- 讓别人先走。包括步行,排隊和駕駛。
- 盡可能保持低的手機鈴聲。特别是在辦公室裡工作,或在在電話上聊天的時候,多考慮同事、朋友的感受。
- 吃飯的時候不要一邊嚼東西一邊說話。
- 學會感恩。當有人幫你做了一件事,或者給你送禮物的時候,寫張小紙條表示感謝。
其他諸如:
當你在打電話的時候,請:
降低任何的背景噪聲,如果身處比較嘈雜的環境,可以稍後回撥;
不要吃或者喝東西;
如果不夠時間長談,請及時告知對方。
關于網絡評論和發表:
收起不必要的對話和争論;
不要随意轉發不實的言論;
發表内容前三思:是否傷害他人;
不參與網絡罵戰。
最後,你是否也遇到過對你不禮貌的人?期待你的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