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古都長安小法師,一個專注于身邊法律問題的小法師。
近日,中國經濟周刊公衆号發表了一篇名為《“找個廠子上班”,年輕人連國企都不願去了?》的推文。
單看這個标題,又是一篇批評年輕人的文章,迅速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讨論。
文章以勝利油田一線工人“用工荒”為例,描述了當前多個行業的用人現狀:一線工人的招募目前主要以勞務派遣形式開展,而如今已很少有年輕人願意接受這種安排,就算有年輕人來,離職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留不下來。再加上公司近年幾乎沒有招聘,一線工人隊伍青黃不接。
根據《勞務派遣暫行規定》(人社部令【2014】22号)第三條、第四條的規定:
用工單位隻能在臨時性、輔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崗位上使用被派遣的勞動者。
臨時性工作崗位是指存續時間不超過6個月的崗位;
輔助性工作崗位是指為主營業務崗位提供服務的非主營業務崗位;
替代性工作崗位是指用工單位的勞動者因脫産學習、休假等原因無法工作的一定期間内,可以由其他勞動者替代工作的崗位。
用工單位應當嚴格控制勞務派遣用工數量,使用的被派遣勞動者數量不得超過其用工總量的10%。
簡單來說,勞務派遣就是和勞務公司簽訂合同,被派遣到其他公司臨時工作的“臨時工”。
上文提到的勝利油田,他們需要的是一線工人,是“生産一線”的“新鮮血液”,根本不是臨時性、輔助性、替代性的崗位,用工總量也遠遠超過10%,完全不符合法律對工作崗位性質的要求。
這種用工方式,帶頭違反法律規定的派遣工的條件,降低企業用工成本,甩開了包袱。
知乎有句話很經典: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年輕人連國企也不願意去嗎?我看未必。
如果工資福利待遇給上去,當代年輕人還是很願意去的。比如同為國企的卷煙廠,各大名校的本科碩士們擠破腦袋想去當流水線普工,根本不存在“用工荒”的問題,反倒是企業一再提高就業門檻,未來博士搶着當普工也不是不可能。
反觀勝利油田,年輕人雖然在國企工作,但是連個“工人”的身份都拿不到,在待遇、晉升機制和工作穩定性方面與國企在編員工存在明顯差距。
溯源至法律層面,勞務派遣工與用人單位沒有直接的合同關系,在出現糾紛的時候權利難以保障。
還有隐形的職場歧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當代年輕人是很卷,但是并不傻。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他們選擇去“找個廠子上班”,不去國企做勞務派遣。
被苛責的不應該是年輕人,而是當下的用工模式。
用人單位的勞務派遣模式缺乏對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在各方各面都比在編員工矮一截,不符合同工同酬的基本原則。在國家産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更要重視産業工人的地位。
遙想當年的大慶油田精神:甯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他們為何能夠為國家奉獻一切而當代年輕人卻不行?是人變了嗎?
并不是。
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大軍們知道:我是石油人,我為石油奉獻終身,石油會為我來養老,石油的榮耀就是我的榮耀。
勞務派遣制度下,明天在哪還是未知數,這種濃濃的不安全感,歸屬感又在哪裡?又如何要求人們奉獻一切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