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在處理諸多戰事之時,糧食補給是個大問題,畢竟規模化的軍隊口糧需求自然不會小,而有時候受制于當時的交通工具和地形因素,運糧的性價比是很低的,不管是時間、還是數量都遠遠滿足不了軍隊需求,而這還沒有考慮糧食補給被敵軍繳獲的風險在裡面。而這些問題都相當直接了當的告訴統治者,軍隊要想解決糧食問題,不能隻依靠補給,自力更生也十分重要。
因此,自漢初開始,統治者(漢文帝)就有了屯田的想法,即利用士兵墾種荒地。漢武帝時期,由于顧及到西域地理因素,漢初屯田的些想法得到了貫徹,漢武帝采用趙充國的建議,屯田于邊防,戍衛與墾耕兩者相結合,當時自敦煌到鹽澤起皆有田卒分布。
不過,雖然屯田構想在漢武帝時期得到了實施,但将“屯田”思維完整化、規範化卻是在三國時期。三國時期,最早實驗屯田的是曹操,在收到奇效後,曹操開始将其形成制度。而随着時間的推移,此制度在本土被其兒子曹丕建立的魏給繼承了下來,在外面則被吳蜀所借鑒,又或是效仿。而其中由于蜀國北伐受制于糧食和地形的緣故,将屯田形成了一種新的用法,這裡我們就來詳細分析分析魏、蜀兩國的屯田。
曹魏屯田早在曹操起兵之時,由于出自軍事因素考量,曹操就對這種兵農合一的構思很看好。後來在立足許昌後,他開始在統治區内部許昌一帶開墾土地進行實驗屯田。成功後,他開始設立專門的屯田都尉對其進行有效管理。再後來,更多時候,他将其移花接木到經濟方面,使得其成為了他後來諸多恢複北方經濟的一個重要措施。
《三國志》記載:“是時歲饑旱,軍食不足,羽林監颍川棗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為典農中郎将,募百姓屯田於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廪皆滿。”
曹操這種屯田手段,以十分小的代價,就能夠有效的換得軍用糧食充足。于是,之後他開始大規模的采用這種方式。屯田規模化後,曹魏的屯田慢慢就不單單是僅有軍士屯田這一種了,而是多了一種形式——移民開墾,甚至後來這類移民開墾的形式比軍士屯田更多。
毫無疑問曹操設立之初,是為了軍用,畢竟《三國志》中有:“魏武苦軍食不足,乃用羽林監颍川棗祗建置屯田議”的記載。那為何後來移民屯田的形式反而多了呢?其實在曹操統一北方後,戰事主要是持續在局部,而北方内部大多地區是重新一統後的百廢待興,這個時候民生才是穩固自身統治的根本。
因此,曹魏将軍士屯田擴展到了經濟層面,所以曹魏的屯田制度到了後來主要是為了恢複農業生産,這也是我前面提到過的,它成為了北方恢複經濟的一主要措施。
其實原來緩解軍事用糧的目的,大多時候也隻存在于曹操早期,在後來統一北方,接着後面他兒子建立曹魏,對于所産生的軍用糧食增量都是将其視為額外收益,因為統一北方的曹魏已然是不那麼缺軍糧了。遼闊疆域下的黎民百姓,才是缺糧的大戶。
蜀漢屯田
看完曹魏的,我們再來了解下蜀國的屯田。蜀國的屯田,其實主要指諸葛亮北伐時期的屯田策略。衆所周知,蜀國本身國力就不強,而往前線大規模運糧,勞民傷财肯定是少不了的。畢竟諸葛亮的北伐路程太遠,而從成都跑到漢中前線,并沒有足夠的水路渠道,隻能陸運。
大家都清楚,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因此,北伐所需之糧,要是老老實實的從成都送到漢中,這種強度搞下去的話,甚至有可能因為受制于地形,造成糧食剛運到這邊,那邊蜀國就鬧饑荒的風險。這對緻力于北伐光複漢室的蜀漢政權來說,無疑是緻命打擊。但諸葛亮何等人?對于這種情況,他馬上就給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法,那就是屯田。
但諸葛亮的屯田與曹操所開創的屯田還是有不同的。曹魏的屯田更多集中于内部搞經濟生産;而蜀國的屯田地點往往在前線——即漢中,這個與曹魏正面交鋒的戰場之上。
我們都知道屯田必須要有田,沒有就得開墾,但即便開墾也得看土地肥力,就在離戰場不遠的前線,在極度動蕩的戰争環境進行安安穩穩的種田也是不現實的。更何況,一旦對方潰敗,你的軍隊立刻就要跟上,屯田需要安靜的環境和時間,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安安心心的種田呢?這樣做,毫無疑問很不科學。
為什麼一向謹慎的諸葛亮會有這麼嚣張的決定?其實有一些被逼無奈的因素在其中。一個很現實的原因逼迫諸葛亮不能和曹魏一樣在後方中心區域進行屯田,那就是地形與地盤。畢竟若諸葛亮在後方屯糧,從後方運到前線所需要經過的崇山峻嶺以及蜀道之難,運起來依舊是十分艱難。再說蜀中也就那麼狹小的地盤,土地利用率實在是不怎麼高,除去成都平原那塊,應該是找不出比漢中更适合屯田的地方了,但成都太遠了,不考慮。
當然,諸葛亮并不是完全是被逼無奈的因素。往好的方面想,隻要認定自己足夠強,敵人不敢來犯,那麼我們完全可以在敵人地盤上,就在前線,就在戰場進行屯田,邊種田,邊打仗,生活美滋滋,中學課本說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也不過如此,像諸葛亮這樣搞的話,完全可以自己自行補充軍糧,同時還能吃飽肚子随時去北伐。更為重要的是增強軍隊信心,提高士氣。
諸葛亮北伐過程當中将屯田舉動發揮到極緻之時,主要是在第五次北伐。在第五次北伐中,由于之前司馬懿等魏将在諸葛亮手上吃過虧,所以不管諸葛亮怎麼調戲,司馬懿都堅持不動,所以諸葛亮開始嚣張的屯起田來,并開始挑釁。
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衆耳。将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豈千裡而請戰邪!”
從以上可以看出,諸葛亮屯田于前線解決糧食燃眉之急的同時,也有很明顯的挑釁意思在裡面。你想想看,一個軍隊在另一隻敵軍面前耕種着敵軍的百姓的田地,甚至後來還和敵人的百姓搞“軍民魚水情”,即經營屯田的蜀軍紀律良好,不侵奪當地百姓的農田和糧食。
《三國志》記載:“亮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于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這個過程都是當着敵人的面進行的,你是敵人,會怎麼想呢?你是統治者或者百姓,你又會怎麼想?一定都是這樣想的,這種軍隊首領(司馬懿)要了幹嘛?這可以說被打怕了,一點積極進取的心态都沒有。
可以想象,諸葛亮在關中屯一天田,司馬懿的壓力就大一分,随着屯田時間的推移,司馬懿的軍隊愈發接近炸營,如果說帶兵的不是司馬懿,隻是一般的将軍,這個時候早就死了一萬次了。
總結所以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曹魏的屯田和蜀漢屯田有着本質的區别,一個在内,主要發展經濟(複蘇北方經濟);一個在外,主要用于軍事(北伐)。曹魏屯田是主要為了解決農業生産恢複,解決軍糧問題隻是額外收貨。而諸葛亮卻恰恰相反,他屯糧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解決軍糧危機;另一個是挑釁敵人,以達到逼迫敵人出戰或是打擊曹魏軍隊士氣。
蜀漢在北伐過程中的屯田,隻能屬于以農養戰的典型,與曹操的屯田區别很大,總而言之,蜀漢的“屯田”,是諸葛亮解決軍糧的重要措施。在以後的蜀軍北伐過程中,也經常會有這麼一幕——蜀将抽調士卒屯田,墾荒務農。
之所以曹魏與蜀漢關于屯田的區别這麼大,主要還是因為曹魏處于中原地帶,土壤肥沃之地多的很,雖然在曹操剛統一北方之時,中原大地有“千裡無雞鳴,白骨露于野”的說法,但畢竟地盤大,土壤肥力依舊還在的土地仍然不少,隻要稍加改良,土地利用率依舊高,依舊能夠屯田。
再說,中原地不像蜀漢糧道那般崎岖,它地形相當平坦,運輸糧食起來也沒那麼艱難,它可選的地盤有很多,用不着像蜀漢那般局限于前線的漢中之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