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填詞,婉轉多情,軟款意深,然而細細品味,又有無盡傷感和悲涼。但在衆多傷情詞中,最悲涼的一首莫過于這首《浣溪沙·敗葉填溪水已冰》,這是一首很有水平的凄美之作,全文無一“悲”字,卻處處是悲。
這首詞作于康熙年間。雖然禦前伺候,但納蘭性德的内心并不喜悅。他随從康熙出巡,路過一處“廢寺”,填詞以抒發内心所感。納蘭性德的悲,并不在于物質之匮乏,而在于精神的無所依傍。生于王侯之家,與納蘭性德内心理想的人生狀态大相徑庭。他的悲,甚至是有幾分禅意在其中,因此路過“廢寺”的有感而發,就顯得真切而自然。
《浣溪沙·敗葉填溪水已冰》清代:納蘭性德敗葉填溪水已冰,夕夢猶照短長亭。何年廢寺失題名。倚馬客臨碑上字,鬥雞人撥佛前燈,淨消塵土禮金經。
全詞的大意:殘枝敗葉掉落下來,然而下面的溪水早已結冰,它們隻能在冰霜之上腐朽凋敝。夕陽西下,落日的餘晖照耀着長亭、短亭,更顯出無盡的遲暮悲哀。就在這樣一個寒冷的遲暮,偶遇一座廢棄已久的寺廟。寺廟的名字都已經模糊難辨了。有的過往的客人,下馬來臨摹斷碑上的字迹。無聊的過往閑人則将佛前的燈點亮了,在佛前鬥雞取樂。隻有那清風和塵土還會去關照那塵封已久的《金剛經》吧。
詞的上片先排鋪景色,敗葉凋零,水面冰凍,夕陽殘照,長亭短亭。這一切景緻的排鋪,恰似馬緻遠的“古道、西風、瘦馬”,意境無限悲涼。第三句轉而切入正題,那一座廢寺。而“何年廢寺”則頓顯曆史滄桑之感。“失題”則一種莫名的悲哀襲人心頭,連名字都沒有了,辨認不清了。那麼這座寺廟曾經的興衰榮辱估計早已成為過眼雲煙,無從可考了。人生其實不也是這樣嗎?繁華落盡,落葉無聲!
詞的下片進一步寫廢寺的現狀。寺歲荒廢,但斷壁殘垣,斷碑殘字,依然古樸生輝。過往的客人,還不時有人下馬臨摹碑刻,似乎還在向世人昭告這廢寺仍有生命。然而卻并非如此!剛剛升騰起的一絲希望,戛然而止。
“鬥雞人撥佛前燈”,那些在佛前鬥雞的閑人,才是廢寺今日的真實寫照。最後一句,堪稱點睛之筆,“淨消塵土禮金經,”誰還會去理會那塵封已久的《金剛經》呢?無限悲涼的感懷,由此宣洩而出,令人久久不能平靜。全詞語調低沉,揭露了納蘭内心深處不勝蒼涼的悲感,讀畢讓人頓生悲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