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現實中的桃花源?又到了一年一度最浪漫的春季,漫山的桃花開放,又想起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吟着這幾句摘抄自桃花源記原文的詩句,一番世外桃源的美景浮現眼前然而據資料考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鬼故事,背後隐藏着恐怖真相,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陶淵明現實中的桃花源?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又到了一年一度最浪漫的春季,漫山的桃花開放,又想起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吟着這幾句摘抄自桃花源記原文的詩句,一番世外桃源的美景浮現眼前。然而據資料考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鬼故事,背後隐藏着恐怖真相!
為什麼說《桃花源記》是鬼故事?東晉時,中原混戰,世家大族及作為其家産的農奴紛紛南下江南圈地,建立新莊園。晉皇族司馬氏在南方推舉司馬睿建立東晉以後,皇帝手裡一沒有大軍,二沒有錢糧,三沒有人才,所以隻好與士族門第"共天下"。東晉皇室在立國的100多年中,一直想實現自立的軍隊和賦稅系統,但是又一直遭到來自士族勢力的掣肘,這就給老百姓提供了開辟"樂土"的空間和必要。
陶淵明深深體會到百姓生活的悲慘,但又非常無奈,現實社會已無處尋找可以安居之處,在《桃花源記》中通過伏筆表達了對于死後世界的美好向往,其實講的是漁夫誤入死後世界的故事。
一個村的人幸福地生活在某個封閉的地方,早已忘記自己其實已經在秦朝戰亂中慘死。時間就一直定格在秦朝,而這個地方就類似于墳堆。漁夫誤入其中,跟他們講到晉朝的事,才使得村民意識到原來自己已經死了,這裡是死後的世界。漁夫離開村莊後,太守按照他留的記号回去找,當然是找不到了的。因為村民記起了一切,便連同死後的世界一起消失。
《桃花源記》隐藏着哪些恐怖真相?東晉漁人誤入桃花林。桃花林那可是歸隐的首選。那麼這桃花林到底是什麼地方呢?其實這裡根本沒有桃花,隻是一片亂葬崗,這裡的葬的人太多,以至于他們殘存對塵世的期許會幹擾這裡的人的意識,在他們的腦海中制造幻覺。很多影視作品都描述過類似的場面,在幻覺中,你以為你翻過了一個欄杆,實際上你是掉進了一個深淵。所以在漁人看到桃花林的時候,他已經産生了幻覺。而"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隻不過是他劃着船撞上了暗礁之類的,此時,漁人已經瀕臨死亡。"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很多人描述死亡前夕看到的畫面,都是說不遠的地方,有個亮光在指引着他,由此可知,遇難的漁人正邁向死亡。"便舍船,從口入",這證明漁人此刻已死,之後發生的事情,隻不過是在徹底腦死之前的一些幻想。
《桃花源記》并不是"塑造一個理想的世外桃源",而是在影射一個社會現實:晉末,大量人口苦于賦稅耘役,成團躲起來,在地下社會裡生活。最終,東晉朝廷的基礎日益衰敗,終于被門閥士族趕下台。
陶淵明《桃花源記》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原文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