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學了學記中的禮記有什麼感受

學了學記中的禮記有什麼感受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7 03:51:42

學了學記中的禮記有什麼感受?教師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做為君王就要對他們善加尊崇,這就産生出師道尊嚴的問題而做為君王的教師,則要充分認清自己的重要責任,不敢荒廢其學問,于是如何推進其學問的水平也就成了最為重要的問題,所謂的進學之道便由此而提出《學記》說:,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學了學記中的禮記有什麼感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學了學記中的禮記有什麼感受(學記中的師道尊嚴與進學之道)1

學了學記中的禮記有什麼感受

師道尊嚴與進學之道

教師既然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做為君王就要對他們善加尊崇,這就産生出師道尊嚴的問題。而做為君王的教師,則要充分認清自己的重要責任,不敢荒廢其學問,于是如何推進其學問的水平也就成了最為重要的問題,所謂的進學之道便由此而提出。《學記》說: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屍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诏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師道尊嚴,首先是師嚴的問題,然後才是道尊的問題。嚴師,就是尊敬教師。尊師實質上就是尊道。道為建國君民化民成俗的根本理論,不由師教不從師學則無從知道。所以《學記》開章明義,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人不學,不知道。”“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學記》論述到現在,又回到了這個問題。由此表明《學記》所論之學、教、師、道等等,均是為最高統治階層所發。

嚴師尊師,就是不把師放在臣子的地位上。周武王登基,向尚父姜子牙請教帝王之道,姜子牙奉書南面而立,聲稱:“先王之道不北面。”周武王也就隻好走到南面向北而立,這樣帝王之師就處于尊位了。這一事實在中國古代具有象征性的意義,是教育帝王懂得師道尊嚴的傳統教材,因而被儒家經典大加闡發,成為儒家思想的一根不倒的支柱。

師是道的化身和代表,所以要首先嚴師,師嚴然後道才能得到尊崇。帝王對師和道都大加尊崇,這又不僅僅是帝王尊師尊道的問題,此種行為本身又能起到教育民衆的作用。所以《學記》說:“道尊然後民知敬學”。帝王用他自身的行動來教化人民,讓全國全民都能嚴師尊道,這就是所謂的化民成俗,其于天下的統治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根據這個思想,在古代的禮制中就有了如下的規定:帝王對于兩種人不以臣子視之,一是主持儀禮活動的“屍”,一則是他們的“師”。屍是主的意思,他在儀禮之時就是天、神、祖先的化身和代表,所以具有至尊的地位,現任的帝王不能視之為臣子。再就是帝王的教師,他之所以具有尊高地位已如上述。《學記》最後總結一句說:“大學之禮,雖诏于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其中的含意,确是非常豐富,怎可忽視不顧?

帝王既已尊師重道,做為其師,就要以進學之道從事其學問,施展其教學。所謂進學之道又何謂也?《學記》告訴我們,善于學習的人,要讓老師輕松,而學習的功效卻要成倍地體現出來,并且使學生深知,收到這種功效的原因就在于師之高明。與之相反,不善于學習的人,其師辛苦,而功效不到别人的一半,而且還對其師充滿怨言。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學生,另一方面則是由于老師。也說是說,老師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來讓學生找到正确的學習方法。

《學記》言教多于言學,正表明它主要的對象是老師而不是學生。這又告訴我們一點,《學記》的寫作,完全是從帝王的角度出發,而對其師提出種種要求。也可以說是帝王之師或者要做帝王之師者,為了做好帝王之師而寫出的一篇總結性文章。不管怎麼說,其重點都是針對着帝王之師的,而絕不是為了普通人民中的老師而寫作的。

至于進學之道中的善問與善待問之要則,其意甚明。善于提問題的人,他提問題好比剖解堅硬的木頭,先從容易下手處開始,然後再來對付木頭的節骨點,亦即難于理清的問題。如此持續既久,則可順利而輕松地加以解決,那時心中的喜悅自不待言。不善于提問題的人則正相反。而善于回答問題的人,則象撞鐘,撞叩的力小則小鳴,大則大鳴,亦即根據所提問題的大小而給于相應的回答,此外就不多言。等他從容不急之時再來相機誘導,以盡其意。而不善于回答問題的人則正相反。以上就是所謂的進學之道。

此外還要注意,高明的老師不是靠記問之學來教誨學生的。所謂記問之學,就是那種掉書袋式的博聞強記。此種學問不過是知道得多而已,但無什麼思想,也不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更不會培養出什麼高明的人才。老師對于學生的提問,一定要聽其語而知其意,選擇适當的時機再來回答。也就是在學生再也無力提出更要緊的問題時才來回答。因為此時學生的提問才算真正問到了點子上,對此再做回答也就不會多費口舌,可以一語道破天機。如果這時的回答仍不能讓學生明白,那也用不着再為之解說了。因為可知這個學生實在是不可造就之才,又何必白白費力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