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骨關節變化口訣

骨關節變化口訣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9-11 06:57:02

第一節 手和腕

骨關節變化口訣(骨關節記憶要點)1

1末節指骨的遠端稍肥大,邊緣不整齊是正常現象,第五指末節和中節指骨可能稍小。

2.中節指骨的掌面在指肌附着處粗糙不平,不可誤認為骨質破壞。

3.拇指的基底節和其它手指的中節指骨可見到小的邊緣銳利的卵圓形缺損,此為骨幹的滋養孔,腕部諸骨由于滋養孔類似透亮缺損影,勿誤為骨囊腫或破壞性病竈。

4.在一些正常兒童中,指骨骨骺中心的密度深淺不一,有的呈骨硬化密度,有的則很淺淡。這屬正常現象,兒童第二至第五指指骨幹骺端先期鈣化帶硬化或幹骺端凹陷并硬化為正常變異所緻。

5.第一掌骨和大多角骨之間的關節腔較寬,不可認為半脫臼。

6. 在很多正常兒童的第二掌骨近端骺軟骨中可有副骨化中心,有時在所有掌骨近端亦皆有此種情況,即副骨化中心,可與骨幹持續分離數年之久,最後在互相融合,亦有終生分離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小骨者。

7.腕和掌部可有各種各樣的副骨和籽骨,我國人隻在第一掌骨遠端可見有籽骨,其它部分副骨為籽骨及為少見。

8.鈎骨的鈎部在兒童期常見不到,但在青春期前都可顯示出來,切勿把它當作分離的小骨折碎片,鈎骨的鈎部與體部在正位片上互相重疊,表現為局部密度增密度增高。

9.月骨早期可有兩個骨化中心,以後可互相融合,或作為分離的小骨而存在,即月骨上小骨。有時月骨與三角骨互相融合,并在其融合部位形成一條假性骨折線。

10.雙舟骨及三舟骨,手舟骨可由兩點或三點化骨而形成雙舟骨及三舟骨。雙手舟骨的兩半分界線在舟骨腰部,切誤為骨折。(必要時可加照對側)

11.腕豆骨是最小的腕骨,出現最遲,常由幾個小骨竈骨化而成,可保持其顆粒狀形态達數年之久。因此,在診斷幼年腕豆骨骨軟骨炎時須謹慎,多角骨在發生的最早期可呈為粗糙而不規則的狀态。

12.尺骨遠端和腕骨間有三角軟骨,因此,在正位片上尺骨遠端距離腕骨較遠,尤其在偏向桡側的掌正位片上,尺骨遠端和腕骨分離更遠,容易被誤認為半脫臼。

13. 嬰兒出生後幾個月内,大部分尺骨遠端及少數桡骨骨端可見到一種杯狀的橫面,代替了常見的平直橫面。這些生理性的杯狀陰影,不要誤認為佝偻病性的杯狀陰影,在正常兒童期的後階段,尺桡骨末端可呈波浪形的不規則表面,而其它骨的末端表面則仍顯示光滑。尺桡骨莖突分離的骨化中心也很常見,不要誤認為骨折碎片。

第二節 前臂與肘

骨關節變化口訣(骨關節記憶要點)2

桡骨粗隆(結節)的皮質較薄,海綿骨較多。在輕度旋前位時粗隆(結節)和骨幹重疊,表現為圓形透明區,頗似空洞;

2.尺骨近端海綿骨較稀疏,呈網狀,不可視為骨破環。

3.尺桡骨骨幹中1/3處的骨嵴有時凸出,形成邊緣緻密的陰影,勿誤為皮質增厚。

4.平行于尺骨内緣而上行至肱骨内上髁區,有一軟組織影,即尺側腕屈肌的陰影。

5.肱骨鷹嘴窩的骨壁有時很薄,在正位片上顯得比較透亮,有時甚至骨壁缺如而成為一個空洞,叫“滑車上孔”。發生率為4%,有遺傳因素。

6.成人肱骨髁上嵴,由于肌肉的附着,故正位片上顯示邊緣粗糙不整。

7.正常肱骨小頭的化骨核略靠前,在側位片上,它與幹骺端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二者的關系随年齡和投照位置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有時甚至難以肯定肱骨小頭化骨核是否有移位。

8.肘部化骨核最為複雜,在診斷骨折和骨骺分離時應十分謹慎,必要時可照對側比較,肱骨滑車化骨核常為不規則的多個小化骨核,尺骨鷹嘴化骨核亦可為多個,并且邊緣不整齊,桡骨和肱骨的化骨核偶爾亦不規則。

9.肘部可以有一些較少見的副小骨,如肘前骨,滑車旁骨和喙狀副骨。

10.肘髌骨為一罕見的肘部發育異常,系尺骨鷹嘴二次化骨核未與尺骨融合,遺留在肱三頭肌腱内的一種子骨,位于肘關節後方,類似髌骨的骨塊,往往與肱骨下端和尺骨鷹嘴相關節。

11.尺骨外形的正常變異,尺骨鷹嘴窩切迹為局限性骨凹,尺骨喙突突起為局限性骨突。

第三節 上臂與肩

骨關節變化口訣(骨關節記憶要點)3

1.成人肱骨大結節部皮質較薄,海綿骨較多,因此密度較低,有時很難肯定是正常情形還是早期破壞。

2.嬰兒肱骨頭的内側半化骨核先出現,當大結節的化骨核尚未出現時,在正位片上,肱骨頭的化骨核偏于一側,在内旋時化骨核外移,位于肱骨的正中。

3.成人的肱骨結節間溝有時可能很深,在側位片上好像骨皮質缺損,在輕度旋轉使大結節嵴,小結節嵴相錯時,又好像皮質增生,新生兒手臂上舉用外旋位時,結節間溝影可似骨膜炎。

4.青年人的肱骨近端外側邊緣可見一平行的條狀陰影,在有些照片上,還可見到在肱骨外上髁邊緣有一平行條狀陰影。向骨幹邊緣伸延8~10cm,此系由于肱骨本身邊緣較厚且銳利所造成的,并非骨膜增厚。

5.肱骨頭或頸部可能發現環形及圓形緻密陰影,此乃軟骨島或骨島影。

6.髁上突,起于肱骨骨幹下1/3前内側,如鈎狀突起。

7.肩胛骨下角,肩峰喙突和關節盂的二次化骨核,在16~18歲時鈣化,25歲愈合,偶可終生不愈合。

8.肩峰骨,肩峰端在15~16歲時可出現2~3個或更多的骨化中心,首先由各骨化中盡互相融合,然後在20歲時與肩峰融合,在未愈合前有一裂逢,兒童時期裂逢距離較大,如在25歲以後還未與肩峰連接稱肩峰骨,此骨可呈三角狀,并可與鎖骨構成關節,肩峰骨往往對稱出現。

9.在肩關節盂的上緣,肩胛骨骨質中,有時可見到密度減低的陰影,這是由于關節盂的底部,部分喙突,部分肩岬骨的骨骼陰影互相交叉重疊對比而成。

10.肩胛骨體部有時可以看到放射狀的營養血管溝,不可誤認為是骨折線。

11.肩胛骨的上緣有時因為肩胛骨上的橫韌帶骨化,使上緣與喙突間呈馬鞍狀畸形,其中有小孔。

12.喙鎖韌帶處的滑囊可以鈣化,多位于喙突及鎖骨之間,可有雞蛋大小。

13.鎖骨菱形壓迹在鎖骨胸骨端下緣往往可以見到一個菱形的骨質凹陷,可以單側或雙側出現,在胸鎖韌帶的附着處。

14.鎖骨的喙突結節有時可以與肩胛骨的喙突形成關節,為先天變異。鎖骨解剖形态為“S”狀,投照時如果肩部扭向前方或仰卧位正位投照,鎖骨一部分骨幹與中心線垂直呈局限性密度增高區,并且鎖骨骨幹顯示縮短,則很象骨折後的重疊。

15.鎖骨中孔又名鎖骨上孔,位于鎖骨中段,有時為雙側性,呈小圓形透明區,X線的發現率為2~6%,骨标本為6.6%。

第四節 足與踝

骨關節變化口訣(骨關節記憶要點)4

1趾骨骨骺骨化中心往往為多個小骨化核,外緣不規則。第二,三,五趾末節趾骨骨骺的二次骨化中心可永不出現。

2.末節趾骨的遠端稍肥大,邊緣不整齊,為正常現象。

3.基節趾骨跖面肌腱附着處,在側位片上表現為邊緣不整齊。

4.趾骨和跖骨,這些小管狀骨的繼發骨化中心常由若幹小骨塊組成,在它們出現後若幹年内都呈邊緣粗糙的不規則陰影,第一趾跖關節處常有一個或兩個籽骨,一個籽骨有時可分為兩半,不可誤為骨折。在發育期間,第五跖骨近端骺軟骨外側可能出現一個階梯狀二次骨化中心,多數為雙側,數年後與跖骨愈合,也可終生不愈合。

5.跖骨近端互相重疊,甚似骨折線,兩個跖骨近端可能融合為一,而無跖骨功能不全的症狀。

6.跖骨近端可有多餘的化骨核,和掌骨一樣。

7.舟狀骨化骨核發生在生後六個月開始鈣化,早期多不整齊或不規則,這種現象可能持續數月或數年之久,僅在一側發生,在足舟骨結節處的副骨最為多見,一般為雙側性,少數單側。

8.在舟距關節近端,距骨背緣上的皮雷氏骨,不要誤認為碎骨。

9.距骨後結節下緣可能有一副骨即三角骨,這個副骨可能和距骨愈合,也可能是永遠分離的。

10.骰骨的化骨核在早期是多個不規則小化骨核,楔狀骨的化骨核在早期也可以是不規則的。

11.嬰兒和兒童的跟骨後緣是不整齊的,跟骨結節的化骨核最初多為不整形的分節狀,以後又較其它部分緻密,均為發育中的正常現象。跟骨體偶可有兩個獨立的或多個骨化中心,二者之間的軟骨帶在融合前頗似骨折線。

12.跟骨滑車突頂端的二次骨化中心,在外旋和内翻45度角攝片時很似碎骨片。

13.七歲以上兒童的足部側位上,在跟骨滑車的骨質中能見到一個圓形或三角形的假性囊腫樣透亮陰影,此因骨松質稀疏所緻。

14.載距小骨足副骨中極其罕見的一種,發生于跟骨載距突的上方。

15.胫骨遠端可能出現一個單獨分離的内踝化骨核,腓骨外踝部也可有一個單獨的化骨核。

16.胫骨骨幹遠端外側面面有一條溝槽即腓骨切迹。

第五節 小腿與膝

骨關節變化口訣(骨關節記憶要點)5

1.胫腓骨骨幹和尺桡骨骨幹一樣,由于骨間膜的附着而皮質可變得較厚和不整齊,在胫骨輕度外旋的前後位片上,胫骨前嵴重疊在外側皮質上,好像皮質增厚。

2.胫骨結節約于1115歲之間骨化,其正常變異很多,化骨核的結構形态多樣,有時是胫骨近端化骨核的一部分,有時是單獨存在的或呈分節狀,相當結節處的骨幹部有時有一條深的切迹,在前後位片上表現為骨質缺損,這些現象有時與胫骨結節的骨折酷似,鑒别十分困難,但局部軟組織腫,壓痛和側位片上結節向前脫離是較可靠的鑒别點。

3.腓腸小骨亦叫雙小豆骨,是腓腸肌鞘裡的一個籽骨,在前後位片上與股骨幹重疊,故不顯影,側位片上在膝關節後方軟組織内,其出現率極高。

4.腓骨頭海綿質較多,X線片上表現為局部密度減低,不可視為骨質破壞。

5.髌骨是最大的籽骨,可由多個化骨核愈合而成,因此在兒童期可能呈不規則顆粒狀,有時當下半部化骨核愈合後,上部可能另出現一個,後來又逐漸和下半愈合,如果永遠不愈合,就可形成“二分髌骨”。

6.在2~6歲之間,股骨遠端化骨核生長極快,内外髁邊緣常顯示不規則,股骨近端化骨核也可能有同樣的情況。

7.少年兒童股骨髁間窩深而寬,側位片上表現為局限性的透明區,不可誤認為骨質破壞。

8.在青春期前,月國溝出現于股骨外側髁的後側,表現為邊緣不規則的缺損,此溝有月國肌的肌腱附着,為正常變異。

9.股骨下端月國窩部邊緣常粗糙而不規則,有時可稍隆起,為腓腸肌附着處和營養血管通入骨内的部位。

10.4~8歲兒童的股骨遠端骨骺滋養孔,在正位片上表現為髁間窩内有圓形,條狀或斑點狀透明區,不可誤診為骨質破壞。

11.健康的2~12歲的胫腓骨近端與股骨遠端,常顯示單房或多房性囊狀缺損影,通常其邊緣硬化,銳利,側位片影則為皮質的表面缺損,并可自然消失,引起這種皮質缺損的組織變化原因和機理尚不明了。

第六節 大腿與髋

骨關節變化口訣(骨關節記憶要點)6

1.股骨頭圓韌帶窩,在髋關節正位片上表現為股骨頭頂部小半圓形骨質缺損,在旋轉屈曲位時,股骨頭中心部有空洞。

2.股骨頸偶可見環形陰影,為軟骨島。該影内可見重疊的松質骨結構,切勿誤為病理變化,在正常的壯年人中,股骨遠端背内側壁皮質有局限性,對稱性外壁增厚,也不可誤認為病理情況。

3.股骨大小轉子的化骨核可為多個,形态可不規則。

4.在股骨大轉子外或上可有滑囊鈣化,亦稱腱鞘鈣化。

5.在不标準的股骨近側位片上,小轉子可能和股骨幹重疊形成三角形密度減低區,頗似骨破壞。

6.臀肌粗隆線在股骨側位片上,股骨上段後面臀肌粗隆呈凹凸粗糙不整或較光滑,是臀大肌的附着點,為正常變異,不要誤為骨膜增生。

7.小兒的髋關節諸骨,因軟骨較厚,關節腔顯得較寬,各骨間距離亦較遠,所以有時很難肯定是否為髋關節脫臼,尤其在投照時,若兩下肢的位置不對稱,一側稍外旋,股骨顯得較短,可能誤認為脫臼,Shenton氏線有助于鑒别。

8.2~4歲小兒的髋臼邊緣高低不平,欠規則。10歲以後逐漸趨向整齊。在正位片上,14~18歲時髋臼外緣可能出現多餘的化骨核,呈三角形或卵圓形,有時可分裂成3~4個小塊,稱髋臼小骨。

9.髂嵴在初生時是光滑的,2~3歲變為不規則,青春期出現二次化骨核,這些化骨核往往不整齊或呈分節狀。

10.在髂骨翼部有時可找到放射狀及“丫”形血管溝陰影。

11.腸内氣泡和髂骨重疊,好象是骨質破壞。

12.髂角為發自髂骨翼向上向生突出的骨質隆起,為多種内胚層或外胚層發育缺陷之一。

13.骶髂關節骶側的二次骨化中心,多于15~16歲出現,此時關節面略呈模糊并增寬,系正常變異,不要誤為病變。

14.骶骨下切迹,骶骨下部一側或兩側有局限性骨凹陷,深度不一,兩側往往不對稱,很象骶骨腫瘤。

15.骶髂關節旁溝即解剖學上的耳前溝,位于小骨盆腔後緣,骶髂關節下方髂骨側表現為半圓形或淺弧形切迹,為骶髂韌帶附着處,也是女性骨盆特征之一,此切迹有時也可出現于骶髂關節的骶骨側。

16.坐骨結節的二次化骨核有時不完整,呈分節狀。

17.婦女的恥骨聯合在生育前後增寬,可出現透亮裂隙,(潛在關節腔)其出現率達41.5%,偶可見于男性。

骨肌影像是臨床工作中非常重要且彰顯醫師診斷水平的部分,它也一直被認為是影像診斷中的難點,讓不少影像工作者“望骨卻步”。雖然有口訣和記憶點彙總作為輔助學習資料,但想要獲得一個完整的骨肌影像知識結構體系,僅靠它們是遠遠不夠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