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是這樣介紹楊明義老師的:
楊明義,1943年生于江蘇蘇州。1962年畢業于蘇州工藝美術專科學校,1981年就讀中央美術學院。1987年赴美留學,畢業于紐約青年藝術學生同盟。1999年回國,現居北京。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現任文化部國韻文華書畫院副院長,海華歸畫院副院長。1978年因創作《水鄉的節日》一畫在寫生中發現周莊,被稱譽為“發現周莊第一人”。
黃永玉曾經這樣評價他:“你真的把畫畫好了,把江南畫透了。”楊明義是自小就在蘇州長大的江南人,對家鄉、對江南這片土地充滿全部的愛。幾十年來,為了畫水鄉,畫橋,跑了不少的地方。除了熟悉的蘇州城,還有江蘇、浙江、安徽好幾十處的水鄉古鎮,造型優美、線條多變和結構别緻的古石橋,一直令他神往,難以忘懷。
煙雨中那依舊是江南,模糊的,清晰的,夢碎了的、那依舊是江南,依舊是記憶中淺淺哀傷的江南。 還是憶起江南,記憶有些模糊了,江南的小鎮依舊籠罩着薄薄的雨霧,袅袅炊煙緩緩從小屋上頭升起,有些意想不到的溫暖。
楊明義的藝術境界便是由其主動地挑選江南世界中某些使其感奮對象及中國繪畫文化某種他認可傳性因子及發動至能傳高度構成的程序。即傳情變藐并嫁接入水印木刻之形相知感進行類化便變,移位換寫,創造過程是經曆一種高度的審美選擇與改組才成立。這種高度也正是他文化、生存方式、心理因素及社會觀念的最适度選擇。也可以說是中國繪畫在新的文化氛圍中自律引起各類内變的一個邊緣性響應,是一個具有一定創造力的開拓。
楊明義的畫,便是在這一樣的一個規範上的成立。其所謂“分門别類還原到抽象”。使它畫中的建築、小舟、遠山、近坡、煙柱、田埂、漁網、古橋都表現出一種高度的抽象價值。但又因其簡到不能再簡而自成個性局限。這便自然地引起一個封閉系統,即這種系統質愈高與其量愈成反比,再行進流變便成一個高度的困難,即這種人生心态文化影響,應物法則造象路徑,自然抽象已形成為定式格局,再行突破便真似上蜀道之難了,這對楊明義自己與有種“接過來的同窗友好”也是一律平等的。即誰能目眺缺損之根由,心解封閉之妍媸,曠世羅長,誰便可以在這制約裡破格而出,執定成敗艱難誰便最後成為此道中高手。這便是楊明義繪畫及其流派性反應的格局,定勢的性格。
淡淡的疏離的薄煙籠罩在小鎮的上空,那白牆黑瓦的簡樸樓房就像未經裝束的少女,婷婷窈窕立在河畔。淡墨色的天空與一座座的參差的石拱小橋暈染在一起,泛着絲絲漣漪的略有渾濁的河水輕輕蕩漾着。一隻隻帶有憂傷的烏篷船漫無目的地漂在河面。模糊了,就像一滴墨迹漸漸滲透宣紙一樣,所有的一切都在融合,變得模糊了。隻剩下滿目的淡墨色。這便是江南,風姿清麗的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谙。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複相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