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則“79歲老人搬快遞上樓猝死”的新聞沖上了熱搜,引發各界關于快遞上門的再一次熱議。
據媒體報道,11月21日,重慶萬州一位79歲的老人下樓取一個22斤的快遞,卻不幸在搬運上樓途中猝死。快遞到底該自取還是他送?快遞公司是否要承責?
聯想到此前小哥踩碎包裹、肢體沖突等崩潰行為,送貨上門已經成為快遞員不能承受之重。
老人家屬認為,快遞單上标明送貨上樓,并且這個快遞重22斤,但快遞公司卻沒有履行責任,故應擔責,要求快遞公司賠償撫恤金、喪葬費等共計50萬元。
針對争議,不少網民認為,快遞員通話中并未主動表明要将快遞送上樓,才有了之後的老人自行下樓取貨。同時,在看到老人後,也并沒有表示要幫忙送貨上樓。而送貨上門,本是快遞員應該履行的合同義務。
快遞公司則表示,快遞員與客戶電話溝通時,客戶明确表明主動下樓取貨,快遞員的操作符合公司流程,并派人與家屬溝通對接。至于家屬主張的50萬元賠償,這屬于民事糾紛範疇,需要走法律途徑,由法院來裁定是否需要賠償。
一部分網友表示,自取快遞與老人猝死之間沒有法律上的因果關聯,快遞公司不需負責。也有人認為,快遞不送貨上門本就不合理,何況是讓快80歲的老人自取20多斤的快遞,快遞公司應當承擔間接責任。
有律師表示,就本案來說,快遞不上門一般不會引發人死亡,因此兩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也有律師稱,是否有因果關系需要專業的鑒定機構,來判定快遞公司是否擔責。
從道義上講,老人取快遞發生意外的确讓人痛心。對行業發展角度而言,此次事件雖有偶然因素,但無疑将成為提速快遞服務變革的重要推動力。
類似于民營快遞發展帶動郵政法修訂、惡性價格戰推動一系列高壓政策出台,近期因送貨上門引發的社會關注事件接二連三,關于快遞服務與定價機制分層的相關政策舉措有望加快出台。
不少網友心疼小哥,原來一個快遞十幾塊,現在一個快遞成本甚至低到三元以下兩塊錢的東西也包郵,你說怎麼樣讓别人送上門呢?大家都不容易。
機制不變革,類似的争議就無法避免。
很多網友紛紛提出建議,快遞可以分兩種,一種是送到家的,快遞費可以适當多收一點。另一種是放快遞櫃和驿站的,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
實際上,早在7月份,國家郵政局、人社部、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做好快遞員群體合法權益保障工作的意見》中提出,要引導電商平台和快遞企業加強系統對接,滿足用戶差異化需求,同時配合有關部門推動落實商品定價與快遞服務定價相分離的要求,使消費者可以根據企業服務能力、商業信譽和快遞價格等選擇快遞服務。
目前來看,商品定價與快遞服務定價相分離,實現讓消費者選擇哪家快遞、選擇送貨上門還是快遞櫃,無論對于快遞行業還是對于電商平台、電商賣家來說都是一種業務關系的重構,各方利益錯綜複雜,改革在實操層面難度不小。
盡管關系複雜,但快遞企業處于産業鍊下遊,缺少話語權卻是行業面臨的長期尴尬。分層定價與自由選擇快遞,需要一個思想統一的過程,又牽涉到多個部門,想在短時間内落地恐怕很難,但當下層出不窮的服務問題引發社會關注,又在倒逼這種機制不斷走向瓦解。
12月3日,國家郵政局舉辦的快遞企業座談會上,為企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提供個性化、一體化、全球化服務,并推動産品分類、服務分層,向綜合快遞物流供應商轉型。
既然宏觀層面推動有難度,那就先從企業自身做起吧。價格回升背景下,總部應繼續提升末端派費,避免派費一刀切,尤其是對于無電梯、農村、邊遠地區予以傾斜,真正讓小哥感受到工作的價值,避免類似的悲劇再次發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