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誕生,經曆了一個極其複雜的過程。在青年馬克思直到成熟馬克思的整個發展過程當中,發生了許多次不同的思想上的自我批判與自我成長。這種成長的第一次成功,就是在馬克思寫作他的博士論文的時期。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主要内容,是通過伊壁鸠魯作為例證,來闡述自我意識哲學的學說。在寫作博士論文的過程當中,馬克思本人發現了自我意識哲學當中所具有的内在的邏輯上的矛盾,就是哲學和我們的現實實踐之間的關系上的矛盾。
在這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使得馬克思超過了其他的青年黑格爾派。盡管此時的馬克思對于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整體理解依然不是完滿的,但是也因為這種新的理論視域的發現使得馬克思走向了新的階段。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這部早期作品,和當時的社會曆史背景和哲學理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着一緻性。博士論文闡述了當時的理論鬥争的具體狀況,又把作者所具有的立場清晰的闡明。随着馬克思在思想上的不斷的發展,他不停的批判自己之前的思想,并且在批判當中獲得了理論自身所具有的揚棄。
1.自我意識哲學如何展開?在哲學史的意義上來講,馬克思博士論文最重要的意義,就在于對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内核的深刻理解。
馬克思的這一理論上的深刻變化是随着他發現自我意識哲學當中所具有的無法解決的自我矛盾所呈現出來的。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的博士論文當中,黑格爾辯證法的主要思想都是在整個理論上的哲學和現實上的實際情境之間的關系上來展開論述。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題目叫做《德谟克裡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鸠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别》,是在1840年的下半年直到1841的時間裡創作。
但是在寫作這部著作之前,馬克思就已經在之前的學習時光裡,充分的閱讀了相關文獻,為她創作這部作品打下了基礎。
而這部著作主要的所闡釋的哲學方向,是自我意識哲學。在這部著作當中所闡釋的伊壁鸠魯哲學,實際上在馬克思那裡,所指的就是自我意識哲學。伊壁鸠魯哲學和德谟克裡特哲學之間的差别也就是自我意識哲學本身的特性和狀态。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整體上包括正文和附錄兩個部分,在正文當中,它分成了兩個部分,分别是德谟克裡特和伊比鸠魯自然哲學或物理學的一般意義上的差别和具體細節上的差别兩個部分。
這兩個部分都是通過自我意識哲學本身的特點來直接的展開。在第一部分馬克思主義闡釋了伊壁鸠魯學派和另外的自然哲學之間的關系。但是,其本質就是來闡述自我意識哲學的特點。在第二部分當中,通過對伊比鸠魯物理學的具體論述,馬克思直接的呈現出了自我意識哲學本身的大緻的輪廓。
接着在第3章當中通過對伊比鸠魯具體的學說的論述,和第4章當中的對于時間的論述,加深了對于自我意識哲學的現實存在的探讨。而在最後一章“天體現象”當中,馬克思直接點出了自我意識哲學本身的矛盾。
通過在整本書當中的自我意識哲學本身的直接的呈現,馬克思把它内在的矛盾揭示出來,反映了自我意識哲學作為理論在現實當中所存在的問題。馬克思在這部著作當中,遇到的最困難的問題就在于自我意識哲學如何與現實結合的問題。
3.曆史辯證法的雛形雖然馬克思在當時無法提出真正的能夠有效解決的方法。但是他試圖通過黑格爾辯證法來彌補自我意識哲學本身所具有的矛盾,而這種辯證法在馬克思這裡其實已經開始呈現出它自身的特點——通過從黑格爾哲學體系當中批判性的繼承,在這裡就直接看到了馬克思更往後的曆史辯證法最早的萌芽。
在我們的傳統哲學觀念當中,認為費希特強調的就是自我意識。但是馬克思本身對于唯心論的推崇,其實也源于自我意識哲學。馬克思本人所理解的自我意識,和費希特還是有着一定的不同,馬克思的自我意識很多時候都是在黑格爾哲學的基礎上,來審視自我意識本身的特點和作用。
也正是通過黑格爾辯證法,馬克思所思考到的自我意識相關的學說,才和費希特和其他的青年黑格爾派具有着不同的特點,這種不同就來源于馬克思對于辯證法的不同的理解。
自我意識作為青年黑格爾派來反對老年黑格爾派,和老年黑格爾派論戰的主要武器來講,自我意識哲學是其展開批判的主要工具,但是在每一個青年黑格爾派成員當中自我意識所具有的意義極為的不同。
在施特勞斯的理解當中,自我意識哲學是在整個黑格爾的哲學框架中,對于絕對精神的拓展性的運用,而布魯諾·鮑威爾所強調的是每一個個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識,這是對施特勞斯所理解的自我意識哲學的更進一步的深化。通過對宗教的批判,鮑威爾闡述了自我意識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更偉大的革命上的要求。
馬克思的任務也是如此,他需要創作一部關于自我意識的相關論述,這也是最早的博士論文所具有的創作動機。
4.青年黑格爾派和馬克思雖然在整個青年黑格爾派當中,自我意識作為革命的工具而存在。但是自我意識本身也是具有着巨大的局限性,例如自我意識哲學缺乏現實當中的應用,很多時候自我意識哲學的革命僅僅表現在對于觀念的範圍當中,一旦涉及具體的現實問題,就會表現出他的無力。
另一方面,自我意識當中的自我是一個抽象的自我,在很多時候都無法和真正現實的人結合起來,雖然在之前鮑威爾已經講到了自我意識是存在于個體,但是依然沒有脫離理論的範疇而與現實結合。
因此在馬克思那裡,他認為,既不能把抽象的這種意識與現實的自我意識,設立為我們一切行為和思考的原則。也不能把這種自我意識提升為人的認識世界的絕對的原理。馬克思批判的繼承了他之前的黑格爾的思想和一些青年黑格爾派和老年黑格爾派的觀點。認為自我意識的現實結合在于對抽象的自我意識的批判。
這時候馬克思并沒有真正的脫離舊哲學的框架。青年馬克思的思想的發展雖然還未形成真正革命性的改變,但是也因為由于繼承了黑格爾的哲學思想當中的合理性的内容,并且自己對于自身所具有的自我意識哲學的内在矛盾的揭示,使得馬克思真正的開始呈現出一種新的狀态。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最大的意義就在于使他對哲學和現實之間的關系的重新的思考。在博士論文的附錄部分,馬克思闡述“人與神的關系”之中,就具體的指明了神的存在,不是從空洞的同義反複出發,證明了脫離開現實的精神力量所具有的虛幻性,隐含着馬克思希望的哲學和現實結合的要求在這種理論姿态之下,馬克思主義的曙光就不遙遠了。
結語:自我反思所具有的深刻意義
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當中的最大的開創性,就在于發現了自我意識哲學中所存在的内在的矛盾。從博士論文開始,就将這種方法繼承和運用,盡管自我意識和絕對理念等在黑格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學說當中,作為極其重要的原則出現,但是依然需要得到辯證法本身的批判。
在這一方面來講。馬克思所呈現的哲學向現實的積極的轉變,既是馬克思的辯證法本身的内在要求,同時也是馬克思本人在理解辯證法和使用辯證法當中,所呈現出來的自身的新的行為方式。通過馬克思這樣的,對于自己的思想展開更進一步的深化和反思,不管是在哪一個時代,都具有着極其寶貴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凱榮,邢學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獨特理論貢獻——對黑格爾的超越及自我意識哲學的新突破[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65(03):43-49.
[2]缪昌武,炎冰.原子與自由——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學解讀[J].南京社會科學,2010(11):28-34.
[3]吳猛.“自我意識”的意義論内蘊:馬克思博士論文的哲學視野[J].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50-56.
[4]陳曉斌,劉同舫.哲學作為一種救贖方式——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政治哲學思想解讀[J].哲學動态,2009(03):16-20.
[5]周嘉昕,張一兵.自我意識旗幟背後的辯證法光輝——重讀馬克思博士論文[J].理論探讨,2005(04):49-5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