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站在戈特弗裡德·萊布尼茨、艾薩克·牛頓、托馬斯·楊、賈斯帕-古斯塔夫·科裡奧利、威廉·湯姆孫、理查德·費曼、愛因斯坦......這些現代科學家用幾百年的時間通過不斷觀察實驗,總結後提出來的關于宇宙空間、時間與物質包括質能方程式的這些科學理論上,撥開歲月的塵埃,回望遠古時代智者的思想精髓,不由拍案贊歎起源于五千年前的上古科學之偉大與神奇。
質能方程式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老子和印度的釋迦摩尼就提出了相同的概念,隻是時代不同,而表達的方式不同而已。也是因為這兩位智者為代表的學術流派,對宇宙人生的觀察和思考基本方向相同。所以;盡管佛學思想和組織形态在印度本國沒有發展和傳承,但最後中華文化卻能夠在與佛學思想相互包容、接納、互動吸收後,融合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繼而被發揚光大。
我們可以看到,佛學的中心世界觀是色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就是色,這個定義是斬釘截鐵般地堅定。色是一切有形的物質形态,空是無形的能量形态,而這裡也是明确果斷地表達了,兩種形态屬于同一對象。這和愛因斯坦質能方程式的表達如出一轍,而費曼提出的守恒定律卻和佛學強調的“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整體觀大同小異。
比佛學更早的道家思想,居然也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有無相生,虛實一體。有與實,代表客觀具象存在的物質和現象,無和虛代表微觀抽象看不見,是能量的微觀世界和現象。在這裡所表達的也是萬物和宇宙存在的形态,這也應和了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都是在強調宇宙本體與萬物存在的表達形式。
太極
道家思想還繼續用直觀的陰陽與太極圖的藝術方式表達了能量的屬性。
相當于現代科學的分子結構圖,在圖裡面可以看到正極和負極的關系;
正電子和負電子的作用和變化;
離心力和向心力的博弈;
“量子糾纏”形态;
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和“負熵”的較量;
量子力學的“不确定”原理、“測不準”理論、“互補原理”、“波粒二像性”、“超弦理論”等現代科學的核心理論。
太極圖就是這些理論的初級表達,令人驚歎的是,它居然能動态的表現出能量在人體和空間的螺旋運動模式,和伏羲女娲圖與DNA的雙螺旋結構所傳遞的信息,與現代科技拍到的衛星雲圖,海嘯,龍卷風等照片的現象原理一緻。它诠釋了事物陰陽消長的變化過程,還表達出能量隻是屬性在發生局部變化,總量不變的守恒定律。
伏羲女娲圖
在這個大圓形裡面,表達了宇宙能量的總和為零。在總和不變的條件下,局部卻從未停止變化,變化的過程就是螺旋運動的過程。
也是熱力學第二定律中“熵增”和“負熵”有序互動的過程。陰陽魚眼睛的位置,表達了量子糾纏的基本模型,中間區分黑白的S曲線,刻畫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圖騰龍的形象。說明古聖先賢早就發現了宇宙的核心變化是波動的。
說我們是龍的傳人,其實就是強調,我們是最早發現了宇宙真相的人。隻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條曲線是一正一反變形運動的u,就是推動粒子産生振動的“弦”,剛好表達了目前現代科學的終極理論——超弦理論。
龍的傳人
上古科學對能量本體地認識非常清晰和精準,用一個“氣”字就能表達能量本體的形态,然後從中分出:“氣”類似于宇宙能量,“氣”類似于後天物質能量,“炁”類似于先天能量。三個類型從宏觀的層面來表達能量。從微觀的角度區分能量的類型,最後将這三個不同屬性的氣合一的過程,就是對其作功轉換成能量的過程。古人認為整個虛空的宇宙,由連綿不斷的氣連接充滿,不斷不離,和今天的科學對能量的描述是一緻的。
由于曆史背景原因,更多人對宇宙的理解和觀察局限于大氣層以下,地球上的生物所呼吸的氧氣也隻存在于大氣層以下,以此類推,海拔高一點氧氣就會很稀薄,所以上古科學提到的“氣”能連接整個宇宙空間,這種說法令人費解,現代科學描述宇宙是充滿能量的,似乎更合情合理。
氣和能量的差異到底在哪裡?根據筆者的理解,應該是三種類型的氣合一後的全新形态,才是現代科學表述的能量,古人也意識到了,他們把它稱為“功”,是對這三種氣進行提煉合成利用的能力,也叫做功力,和今天能量的英語單詞所表達的意思相同。即是在呼吸上做功,這和現代科學能量的定義就一緻了。所以中國人在能量訓練的過程中即稱為練功,或者修煉。修是不斷調整的過程,煉就是融化改變能量的性狀,這是基本和永遠的訓練方法和方向,隻是在不同的水平和層次上的要求不同。
練功
上古修煉者在訓練的過程中,通過能量的鍊接發現大氣層以上是光明長在的,所以希望自己訓練以後,内心可以超越大氣層陰霾雲霧的阻隔,達到大氣層以上的境界,光明永駐!他們希望生命自體通過修煉,像大氣層以上一般,擁有浩瀚無窮的宇宙能量,讓生命光明永駐。當然能夠達到這個境界的修煉者畢竟是少數。
中國古人認為,陰陽變化的原理,就是能量與物質變化的原理,“萬物負陰抱陽中氣為和”所描述的就是宇宙萬物的守恒狀态。道家思想提出:專氣緻柔能嬰兒乎?是調整的具體方法;佛家思想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來表達能量與物質的關系及人生宇宙的真相;儒家講: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告訴我們能量的獲得方法與步驟,還包含了能量提升後即将呈現的生命結果。儒釋道三家思想的表達方式雖然不同,但對宇宙能量、萬事萬物及人生的關系和相互作用,與現代科學的表達驚人一緻。
上古科學與現代科學,對于宇宙和生命能量的認識和研究區别在于;現代科學從物質出發了解宇宙和能量,現代科學側重于對能量的微觀研究,探索的是怎樣通過物質和媒介使人體的能量發生變化和産生作用,相當于從山腳往山頂仰視;而上古科學則是從能量出發來觀察物質,從宏觀的層面上,通過切身的體驗和感受不斷總結,跳過所有的物質和媒介,直接将人體的能量和宇宙能量進行鍊接交換,随時達到最佳的平衡狀态,即稱為天人合一。相當于站在山頂俯瞰!
古人認為要想擺脫物質欲望、和環境能量的絕對依賴,就不應該通過物質和媒介,而是主動讓自己的能量和宇宙進行互動連接和交換,這樣才是更高級的進化,這個過程就需要進行長時間的訓練,所以中國古人一直緻力于這個方向的探索研究與總結。不管哪家思想,到了最後都要通過能量的真實訓練,才可以發揮最大作用。
如何将古今龐大繁瑣的能量理論進行結合,讓普通的讀者在短時間内,能夠理解生命能量在人體如何産生、儲存、運行、使用的,就成了筆者最大的心願,
古今科學是可以相互兼容相互借鑒的,去除門派學科的壁壘,屏蔽神秘玄學的色彩,形成科學簡單實用的宇宙能量觀,對生命和宇宙更深入的探索有着不可估量的意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