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景樹構造方法圖解?交彙點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第44個植樹節,樹木是地球的“綠肺”,彙成人們生活的“綠色健康帶”我們與之共同生活,卻對它知之甚少,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與林業專家一起,為你科普一些關于樹的“冷知識”,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觀景樹構造方法圖解?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交彙點訊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的3月12日是我國第44個植樹節,樹木是地球的“綠肺”,彙成人們生活的“綠色健康帶”。我們與之共同生活,卻對它知之甚少,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與林業專家一起,為你科普一些關于樹的“冷知識”。
樹的身高看“土壤水”
人長高得多補鈣,而關于影響樹木生長高度的因素,科學界曾經有過争論。據了解,現在學界達成的共識是:樹高是由能夠支持它生長的環境中的水分決定的。
“樹的水分運輸是樹木生理生态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南京林業大學生物與環境學院教授葛之葳介紹,運輸環中有一部分水是自上而下流動的,把樹葉光合作用的産物輸送到樹身各個部分去。另一部分水分則是自下而上,将根系裡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帶到葉子上。這部分自下而上的運輸過程是因為樹葉在光合作用的同時也在進行蒸騰作用。樹葉通過氣孔将水蒸氣蒸發,樹葉裡的水就存在着較低的“水勢”,可以簡單理解為較低的“水壓”。這樣水就會由“水壓”較高的根部, 通過植物體内的導管“流向”葉片,也就把樹根底下的水“抽”上來了。至于水到底能“抽”到多高?葛之葳介紹,這一方面取決于葉子本身的蒸騰作用,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土壤裡究竟有多少可利用水。
樹也會得“流感”
樹木和人一樣,也會得病。南京林業大學伊賢貴博士介紹,像薔薇科的桃樹、李樹,尤其是櫻花,它們會有一種叫根瘤病的傳染病,這種病随着土壤的轉移而轉移。“這些菌類會從根部開始,随着包裹物、水分等在土壤裡面繼續延伸,相當于樹木的流感。”與人類的流感不同,樹木的病症主要就是細菌引起的,而非病毒。
南京市浦口區林業站副站長胡新苗和記者分享了一個現象,在他們片區裡,一顆樹木壞死了,周邊的植物也會生長不好,“有些病害會傳染給别的植物。我區的梨桧柏鏽病,白粉病等就是樹與樹之間,不同品種之間傳染的病害。”
水肥跟不上,樹木會營養不良,更甚者會被餓死,營養過剩也會徒長……伊賢貴博士表示,除了通過消殺、控制的方法處理病害,為樹木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充足的陽光,适當的水分,清新的空氣……樹木的“身體條件”增強了,免疫力自然提升,細菌便無處侵擾。
“固碳”獨“木”難支
“雙碳”背景下,我們正朝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标邁進,毋容置疑,樹能起到“固碳”作用,但是“固碳”是一項系統工程,不能僅靠樹來發揮作用。全生态系統固碳一般包括地上生物質碳庫、地下生物質碳庫、枯立木、凋落物、土壤等五大碳庫。即便是一個枯死的樹木、一片凋零的樹葉都有固碳作用。“土壤有機碳庫約占整個陸地生态系統的2/3,約為植物碳庫的3倍,大氣碳庫的2倍。因此,一片樹林整體碳儲量而言,土壤碳庫扮演的角色更加重要,卻經常被忽視。” 葛之葳說。
在傳統植樹造林的過程中,人們總希望樹能長得又粗又直,便除掉周圍的灌木和草本,但很少有人反思過,這種“漂亮”犧牲了什麼。“在去除草和灌木或翻耕土地種植人工林的過程中,會導緻土壤裡原本比較穩定的有機碳被釋放出來。”葛之葳的團隊曾經做過一次測算,一片使用傳統大面積整地方法種植的楊樹林,它整個生态系統的碳收支,到第11年還是負值,而楊樹用材林一般砍伐年份不會超過16年,可想而知,這樣的種樹方式,從固碳角度來說是得不償失的。葛之葳認為,社會要樹立科學造林、營林理念,轉化思路,提升森林碳彙能力,權衡森林生态系統的生産功能與生态效益,綜合性、多維度進行生态管理。
“一枝一葉”皆有價值
在生态系統裡,小到雜草、枯木也有自己的作用。雜草灌木和已經凋落的樹葉一般被統稱為地被物,他們就如同一床被子蓋在土壤表層減少水土流失。葛之葳告訴記者,有沒有地被物,每當下雨時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能相差高達90%。
伊賢貴建議,在城市園林當中,可以在适當區域保留自然生長的草本。它們可以能為環境發揮生态功效,比如減少蒸騰,增加生物多樣性。這些植物也有利于土壤動物、微生物等形成很好的生存環境。
葛之葳介紹,森林中的地被植物還有重要的固定養分功能。這也是著名的“春壩”假說:溫帶闊葉林中存在着這樣一種現象,在森林蔭蔽下,雜草很難生存。但在秋天葉子掉光之後,春天發芽之前,地被植物會先于樹木迅速恢複生長,這些地被植物會把土壤裡的養分固持住,免于因雨水或雪水的淋溶而損失。等到夏天樹葉長出來,枝葉繁茂再次郁閉,導緻部分地被植物因缺少光照死掉,養分就被歸還給土壤,樹木因此受益。
“樹和人一樣,都是有感情的”,胡新苗介紹,每種樹都有自己的“小脾氣”,有的樹喜歡太陽多,就會盡量向上生長,枝條會盡量向外伸展接受陽光的照射,像香樟,楊樹;有的喜歡太陽少點,就躲在大樹下,像八角金盤、蕨類;有的喜歡水少點,就會長在地勢高點的地方,像松樹。有的喜歡水多點,就會長在地勢低點的地方,像水杉……專家呼籲,廣大市民可以多多了解有關知識,積極栽花植樹,美化環境,淨化空氣,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王子傑 蔣明睿
實習生 王子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