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東郊蟳埔村海邊,有一排排放着上千個裝有上千個不及正常人一半大的古人類骸骨陶罐,當地人稱它是“小矮人墓群”。泉州灣出海口的東海、法石、寶山到蟳埔一帶以來比較古老的漁村,數百年來都一直流傳着“小矮人墓群”的傳說。
對于這個傳說有很多說法,原先泉州海交館的劉志成先生表示,一開始以為這些“黃金甕”(閩南語音譯:風俗中放置骸骨的容具)是屬于小孩子的,但是被當地人否認了,因為這裡的骨頭十分堅硬,一看就知道是屬于成人的,所以小孩墓被否認了。還有一種是“本地侏儒說”,這些骸骨會不會是侏儒留下來的,後來也被否認了,因為一下子不可能有這麼多的侏儒出現。當時“墓群”當中,有數千個“黃金甕”的存在,排列整齊。
後來還有人猜測“倭寇說”和“毗舍耶人說”。首先來說毗舍耶人,毗舍耶經過考證,疑似就是呂宋群島的米沙鄢族。毗舍耶人來無影去無蹤,常常出現在海上,還經常回到閩南沿海進行搶掠糧食或是生活用品或是女人等等。
為了保護沿海人民的安全,泉州地方史志上寫明,當時是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的某天,毗舍耶人又來泉州沿海地區肆虐,泉州知府汪大猷知道此事後,就帶兵圍剿,俘虜毗舍耶人400多名,剩餘人都被擊斃。但是被擊斃的屍體到底被埋在哪裡,至今都沒有人知道。再說“倭寇說”,當時沿海地區還經常遭到倭寇的騷擾,會不會是他們的骸骨呢?這個說法之後也被否認了,倭寇再怎麼矮,也不能隻有正常人的一半,像個侏儒一樣。而且也沒有相關證明表示,有上千名倭寇來到泉州沿海并死在了這裡,所以這些猜測都一一被否認。
為了揭開“小矮人墓葬群”的謎題,泉州海交館的考古人員多次對墓葬進行考察,中央電視台《走進科學》欄目組人員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專家也多次到泉州探訪挖掘。之後在幾次的挖掘中,發現這些“黃金甕”中不僅僅有人的骨頭,還有動物的骨頭,在一些小瓦罐當中,發現了成年人和小孩的牙齒和骨骸的碎片,還包括了一些鼠類、爬行類以及疑似猴子、小貓、小狗之類的動物骨骸,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泥沙、小牡蛎殼、灰土之類的雜物。
在裝死者骸骨的器具裡,怎麼會出現一些不該出現的東西呢,這不是對死者的不尊重嗎?然後有專家查閱資料時,發現明代嘉靖最後幾年,泉州爆發了一場大瘟疫,所以有專家推測這些墓葬會不會是當時瘟疫留下來的遺物。泉州府志上記載,當時泉州城遭遇瘟疫,處處都是屍體,當時城内有名男子名叫顧應蘭,是明代著名清官顧珀之孫,他召集一群人,帶領着他們收拾将城内的屍骨收拾出來,用土筐、鐵楸、竹席等等工具,收拾了1.6萬具屍體和骨頭。
因為召集的人不是專業的人士,所以他們看見骨頭就鏟,這樣一來許多瓦罐内就會混雜着各種骨骸、泥土和雜物,這就跟後面幾次挖出來的“黃金甕”一樣。所以專家表示,這個墓群很有可能會是幾百年前的瘟疫導緻而成,這個解釋也是最為通順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