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綠色中國》雜志
順着一滴水的流動逆流而上,穿過中華大地的肌體,穿過五千年的風霜雪雨,一路向前,一路向西,向着心中的聖地前進。走,抛開迷人的花香,抛開燈紅酒綠的杯盞,走向心中最後的荒涼。當伸出手能握住一朵夏日雪花的時候,就到了三江源,一片平均海拔高過4000米的台地,一片衆生平等山峰披挂冰川的所在。
從啟動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到在全國率先啟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青海正以“國家公園示範省”之名走向世界,世界也以“國家公園示範省”之名擁抱青海。
三江源國家公園位于青海省,包括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三個園區,涉及果洛州瑪多、玉樹州治多、曲麻萊、雜多4個縣和可可西裡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12.31萬平方公裡,平均海拔4713.62米,它擁有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獨有的大面積濕地生态系統,素有“中華水塔”之稱,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江源因水而得名,而水則來自冰雪。這裡有雪山、冰川近2400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冰川資源蘊藏量達2000億立方米。這些冰川融水在山間盆地或低窪處形成諸多高山冰湖,然後再溢出冰湖,繼續順着山坡蜿蜒流淌,形成無數銀鍊般的細流。它們各自延展、彙聚,成為黃河、長江、瀾滄江等大江大河的源頭。
三江源地區是“濕地王國”,濕地面積有7.33萬平方公裡,大小湖泊水澤有1.6萬個,如同繁星散落人間。這些濕地在水源涵養、蓄洪防旱、維持生物多樣性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河流濕地每年向下遊供水600億立方米,占長江總水量的25%、黃河總水量的49%、瀾滄江總水量的15%,因此被譽為“中華水塔”。
三江源地區是動植物的天堂,有着“高寒生物種質資源庫”之稱。擁有獸類20科85種、鳥類41科237種、兩栖類13科4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有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雪豹、金錢豹、白唇鹿、黑頸鶴、金雕、玉帶海雕、胡兀鹫等。擁有野生維管束植物87科471屬2238種,約占全國植物總數的8%,受到我國政府和國際貿易公約保護的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有40多種,包括垂枝雲杉、紅花綠絨蒿、冬蟲夏草、劍唇兜蕊蘭、苞片凹舌蘭等。
體制試點以來,青海省發揮先行先試政策優勢,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根”與“魂”,先後實施了一系列原創性改革,改變了“九龍治水”局面,解決了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的關系,走出了一條具有三江源特點、青海特色的國家公園體制探索之路。
“過去是互不相幹、各管一段,經過試點改革整合原來水利、草原、國土等部門的相關職能,如今由管委會統一管理,能使上勁。”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執法局局長曲洋才讓說,新成立的執法局整合了原先水利、環保、林業、草原、漁政、國土等部門的相關職能,“這兩年違法案件明顯下降,草原上的砂廠、鹽場基本都關閉了,一半以上的退化草場有明顯改善”。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草地整體退化趨勢得到有效遏制,水源涵養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蓋率、産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11%、30%以上,野生動物種群明顯增多。
遼闊無垠的草原上,藏野驢、野牦牛悠然自得,流水淙淙的巴塘河裡歐亞水獺潛水捕食,波光潋滟的紮陵湖上斑頭雁、赤麻鴨愉快嬉戲。如今的三江源,頗有一派“珍鳥翅舞,奇獸奮追”的生态和諧景象。
藏野驢
“現在草長得跟羊腿一樣高。”索索是園區内的一名生态管護員。在瑪多縣紮陵湖畔的擦澤村,天剛蒙蒙亮,索索便騎上摩托車,帶上幹糧和水去巡護了。以前靠放牧生活的他,沒想到自己在家門口就能有活幹。
這樣的生态管護公益崗位,三江源試點區已設置17211個,園區内實現了“一戶一崗”全覆蓋。索索的工資一年有2.16萬元。“吃上生态飯,腰包更鼓了。”他說。
作為三江源國家公園重要組成部分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如今“千湖美景”再度歸來,水草豐美的草原、濕地又成了野生動物們“撒歡”的樂園,衆多牧民群衆變身為生态管護員吃上了“生态飯”。
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長白加紮西深切感受到了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諸多利好,覺得近年來通過生态環境保護,不僅改善了民生,還拉動了地方經濟發展。他說,近年來果洛州順應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一系列安排部署,在創新管理體制實施大部門制改革、統籌推進自然資源有序管理、強化項目管理和綜合執法等基礎上,積極探索生态保護新模式,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共有3042名生态管護員持證上崗。
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任永祿表示,将努力把三江源國家公園打造成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的名片、生态系統原真保護樣闆、高寒生物自然種質資源庫、野生動物天堂、生态體驗和環境教育平台、生态環境科研基地、應對和适應氣候變化窗口、留予子孫後代的一方“淨土”。(《綠色中國》2020.8B)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