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收徒,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頗有儀式感的一項内容。《禮記·少儀》記載,孔子收徒“其以乘酒壺、束脩,一犬賜人或獻人。”所謂“乘壺酒”是“四壺酒”;“束脩”則是十條綁在一起的幹肉,古代諸侯大夫拿這些東西互相贈送,學生入學時也向老師進獻這種禮物。
如果說孔子為傳播思想沒有收徒“門檻”,凡一心向學皆能入孔門,那麼對于梨園而言,俗話常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把看家吃飯的獨門本事教給徒弟,無疑是培養了一個“競争對手”,需要為師者有博大的胸懷傾囊相授,也需要徒弟有足夠的悟性和持久的耐力,在從藝路上尊師重道,不斷精進。“程門立雪”的典故就是這麼來的。
昔日孟小冬拜餘叔岩,後者雖心中早就默默贊許這個效法後生的戲路正,悟性高,可孟小冬仍然等了多年才真正拜在餘師門下。拜師後的日子也不輕松,每至後半夜才能上門學戲片刻,餘叔岩彼時已是身體羸弱,孟小冬侍奉左右,無微不至。前後五年,學了數十出戲,才真正成為餘派唯一得到衣缽真傳的人。
如今舊時候的戲班不複存在,規矩也随着院校培養體系的建立而逐步淡化。一度有磕頭拜師的新聞還被誤解為作秀。而郭德綱與曹雲金的師徒反目,讓曹雲金更是喊話;“比起磕過的頭 我更在意簽過的合同。”
然而不管争議如何,作為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一些“儀式感”不能丢。昨天上海評彈團就集結長三角的名家新秀,舉辦了一場集體拜師儀式。11名演員拜入上海評彈團9位藝術家門下。這是繼2015年第一期人才培養“薪火計劃”後,上海評彈團更大規模的一次拜師儀式,也是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上海評彈團打開格局,首次接收跨地區、跨曲種的演員拜師。
“這次拜師特别吸引到一些在江蘇和浙江當地已有一定影響力的曲藝演員,到上海拜師學習,體現了上海傳承傳統文化、打破門戶之間的良好氛圍。”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介紹說,除了本團流派傳承人秦建國、沈仁華、丁皆平、楊骢、王惠鳳等,暌違舞台多年的上海評彈團原知名藝術家範林元、倪迎春,也在此次拜師會上收了拜師帖,将自己的技藝傾囊相授。
現場沒有磕頭,但拜師帖沒少;沒有敬茶,但感人肺腑的師徒感言沒少。
有意思的是,師父範林元還與時俱進,給了徒弟馮文進一份特殊的禮物——容量為500G的移動硬盤。範林元解釋,裡面存儲的是他與馮小英長期拼檔演出的代表作《三笑》100多回的錄像視頻,希望徒弟能夠細細觀摩研究。他說:“我對電腦不太懂,但是裡面的視頻都是我一個個找來存進去的。”這樣一個小細節,讓在場評彈人無不為其感動鼓掌。
另一位讓人難忘的老師是倪迎春。相比于其他老師的中式唐裝,她一身時尚裝扮,兩個白色大耳環顯得尤為洋派。近年她旅居海外,鮮少亮相評彈舞台。這一次收解燕為徒,竟讓她有些哽咽。原來解燕早有拜師之意,倪迎春一再拒絕。倒不是擔心徒弟把自己的絕活學了去,而是老師學生的關系與師傅徒弟的關系對于倪迎春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成了先生,責任更重,就要傾囊相授。長期旅居海外,又沒有資源背景,為解燕前途考慮,倪迎春沒有答應。
不過解燕的誠意與上海評彈團的牽線搭橋,最終促成了這段師徒緣分。拜師現場,兩個人熱淚盈眶抱在了一起。
時隔三年,上海評彈團再次舉辦的集體拜師儀式,除本團演員外,還吸收了江蘇、浙江2位跨地區、跨曲種的演員。揚州彈詞演員陳祝武、紹興評話演員魏昉昊,分别拜高博文、吳新伯,學習蘇州彈詞和蘇州評話。
吳新伯很為他的新徒弟魏昉昊驕傲。紹興評話如今瀕臨失傳,小夥子敢以一己之力扛起傳承大旗,了不起。與其說是師徒,不如說是在拯救非遺道路上的戰友。
近年來,随着不斷引進江、浙兩地優秀青年演員,招收應屆評彈表演專業畢業生,上海評彈團初步形成了流派紛呈的人才梯隊。接下來,評彈團希望通過拜師結對、夏季集訓考核、文藝理論講座、集體下生活采風,以及重大演出和賽事不斷等多種方式磨練隊伍,“出人、出書、走正路”。
作者:黃啟哲
編輯:黃啟哲
圖片:上海評彈團供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