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長治市長子縣、上黨區以及晉城市高平市三縣區交界的羊頭山,因為中華農耕始祖神農炎帝,曾經在此“嘗百草、制耒耜、教稼穑”,完成了從漁獵到農耕、從遊牧文明鄉農耕文明的大轉折。也因此,這座山成為許多訪古愛好者心目中的名山,羊頭山環境幽雅,還是戶外徒步愛好者的常去之地。
羊頭山神農城上眺望
在前面幾期羊頭山遊記的文章中,胡哥帶領大家領略了羊頭山的風情,觀賞了羊頭碑、欣賞了北魏石窟群,了解了黍米與中國十二平均律的複雜關系,還預告了這裡的黍米與中國度量衡的關系。今天就給大家補上這篇文章。
我們都知道,在初中課本上有一個知識點:秦始皇統一六國後,采取了許多措施,其中對促進我國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措施是什麼?正解是統一文字、貨币、度量衡。
統一度量衡的事情大家知道,可是,誰知道度量衡的确定和山西省的一個糧食作物有關呢?再具體一點,那就是和出産自山西長治市長子縣(一說晉城高平市神農鎮)的羊頭山上的黍米有關。
羊頭山羊頭碑
度量衡是三個概念。度是關于長短的量——長度;量是關于多少的量——容量;衡是關于輕重的量——重量(質量)。
黍,五谷之一。一年生草本植物,葉線形,子實淡黃色,去皮後稱黃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後有黏性。從古代就是我國的主糧。
在上古傳說中,神農炎帝在羊頭山一帶發現五谷,且品質優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26年)發布诏令:“一法度衡石、丈尺。”由中央向各級地方政府頒發統一制作的标準量器。
這個标準量器的制定标準,據《中國古算解趣》一書記載,“當時選取了全國黍、粟到了鹹陽,最後确定以山西上黨境内者為最佳”。這上黨境内說的就是用羊頭山産的黍。史稱累黍。前一篇講的就是黍米和音律關系的就叫做累黍定律,換算到長度單位,就叫做累黍定尺。
關于累黍的詞典解釋是這樣的:累黍:累列或累積黍粒。古代計量方法之一種。其法列黍以定分、寸、尺等及音樂律管之長度;累黍以定合、升、鬥等容積,铢、兩、斤等重量。見《漢書·律曆志上》、《宋史·律曆志四》。
度量衡即是用排列黍米顆粒的方法,計算長度定尺寸、計算容量定容積、計算重量定重量。在累黍定律那篇文章中,已經說到了,橫排90粒黍米是9寸,再加10粒黍米,那就是一尺。每粒黍米的直徑大約2毫米多一點(大家熟知的小米直徑為1毫米左右,以山西沁州黃小米為最有名),100顆這麼排下來的長度,約是1尺=23 厘米,1 升=200 毫升,1 斤=250克。
商鞅銅方升。圖片來自網絡
秦始皇為了保證度量衡器具的準确使用,還專門在各種度量衡器上刻印诏書“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诏丞相狀、绾,法度量則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推廣使用标準器。流傳至今的商鞅銅方升就是商鞅統一度量衡的實物見證。目前出土的大批秦權(衡器)、秦量(量器)上都有鑄刻或戳印上的這四十字诏書。
拍賣網上的秦權。
此方法一直流行了四五百年,一直到漢朝依然沿用。關于這種方法,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一書中曾記述,“唯《漢書·律曆志》記載,橫排一百粒黍為一尺之長。我們曾做過試驗,用山西、北京等地産淺黃和深褐色黍子橫排一百粒,約合23厘米,正是秦、漢一尺之長”。
随着朝代的更叠,各朝各代的度量衡也一直在變化。康熙皇帝親自主持過度量衡的考定工作。他采用的标準就是秦漢以來一直未變的累黍定律法,用的還是山西羊頭山附近出産的黍米。可是問題來了:用康熙時代的尺度去量,這100顆黍米隻有8寸1分,不夠1尺。怎麼回事?原來古今尺度不同,清尺長,秦尺短。面對這種情況,康熙皇帝還是有辦法的。他認為,古今尺度雖然有變化,但是黍米的大小不會有變化,累黍定律是可行的。
曆代尺度的長短對比。
因為黍米不是規則的圓球形,他想到用縱排和橫排來試驗累黍定律的可行性。還真讓他給蒙對了。橫排不夠長,縱排恰好100顆黍米是32厘米,正好是清尺的一尺。标準有了,其他的度量衡就好辦了,康熙皇帝以此确定了清代營造尺寸的标準,并核定了各種衡量器的标準。
小小的山西黍米,再次建功。你說神奇嗎?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文化史》第22章,作者蕭劍平
《中國古算解趣》張景中主編
《魅力長治文化叢書·山水尋勝卷》編著馬書岐
喜歡胡哥文章的請加關注,看更多好文。
90顆山西産的米粒排成一排,就能決定五音的音準?
想不到神農故地山西晉城的羊頭山上真有一隻羊頭
炎帝傳說故地,山西晉城市還有這樣密集的石窟群
一柱奇石讓山西長治這個農村有了童話般的神奇傳說
變廢為寶,清朝山西農民靠樹疙瘩緻富,卻無福享受哪怕一天
成神有捷徑嗎?清朝山西這個農民就做到了,他咋做的?
地主等于壞蛋?沒那麼簡單,看長治這個大地主善舉如何赢得民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