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用剛正不阿形容一個人剛強正直,不曲意逢迎。曆史上也有衆多清官廉吏以剛正不阿著稱。為什麼用剛正不阿來形容人剛直不偏私?
剛正,顧名思義,即剛強正直,用來形容人的高尚品質。剛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說:“剛,強斷也,從刀,岡聲”,本義為堅硬,如《左傳·昭公六年》中說“斷之以剛”。後來從形容東西堅硬引申為形容人剛直、剛強,如《明史·海瑞傳》說:“瑞生平為學,以剛為主,因自号剛峰,天下稱剛峰先生。”對于曆史上那些為人正道直行,不曲意逢迎的高潔之士,常以剛正稱之,如《後漢書·蔡茂傳》中說:“茂喜宣剛正,欲令朝廷禁制貴戚”;明代葉盛《水東日記》記載:“武安侯鄭亨守大同,年已七十馀,剛正有為,一志為國”。
那麼“不阿”是什麼意思呢?阿是一個多音字,有ā和ē兩個讀音。在古代漢語中,當它讀作ā時,一般是加在稱呼上的詞頭,無實義,如阿爹、阿姊等。在“剛正不阿”中,讀作ē。阿是一個形聲字,《說文解字》說:“阿,大陵也。一曰曲阜也。從可,阜聲。”我們現在常說的左耳刀旁在小篆中寫作阜,以阜為聲旁的漢字,一般都與山有關。阿的本義是指大的山陵,泛指山峰,如《詩經·大雅·皇矣》中“我陵我阿”,張衡《思玄賦》中“流自眺夫衡阿兮”等記載。
阿在剛正不阿中作動詞用,意為曲從、迎合。那麼,這裡的詞性和詞義演變,又是怎麼回事呢?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大雅》‘有卷者阿’,《傳》曰:‘卷,曲也’,然則此阿謂曲阜也。引申之,凡曲處皆得稱阿。”所以阿便有了彎曲的引申義,後來進一步引申為曲從、迎合。如《國語·周語》中“弗谏而阿之”,《楚辭·逢紛》中“行叩誠而不阿兮”等說法。“不阿”即為不迎合、不曲從,可看作“正”的同義詞,故将“剛正”與“不阿”連用,用來形容人正道直行、不曲意逢迎的高潔品格。
剛正不阿一詞實際上是經後世歸納而成的一個成語,現在一般認為其最早出自明代餘繼登所作《典故紀聞》,其中說:“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為不賢。”古代典籍中也出現過如“剛直不阿”等同義詞,如明代周楫《西湖二集·救金鯉海龍王報德》中有:“并一生宦迹,剛直不阿之志,具表奏聞。”剛正不阿就是要心頭始終牢記一個“正”字,始終做到疾惡不懼、正道直行。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