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論語講解第18期

論語講解第18期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8-26 15:10:41

論語講解第18期? 【原文】9.11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論語講解第18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論語講解第18期(天天論語筆記第175講)1

論語講解第18期

【原文】

9.11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譯文】

顔淵感歎地說:“老師的學問與道德,越是仰望,就越覺得高大;越是鑽研,就越覺得堅實。眼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于循序漸進地誘導我們學習,用各種典籍來使我們知識淵博,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全力,好像看到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我很想追随上去,卻發現沒有靠近的途徑。”

顔淵就是顔回,孔子最喜歡的學生,沒有之一。本章顔回對孔子的贊揚和讴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本章不僅對孔子給與了超凡脫俗、至高無上的評價,還體現了顔回超高的文學修養。語言生動形象,意境悠遠美妙。

夫子之道不可窮盡,不可描述

顔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喟(kuì):歎息的樣子。彌:更加,越發。鑽:鑽研。瞻(zhān):視、看。孔門弟子中子貢也多次高度贊揚孔子。《子張》篇中,子貢贊揚孔子“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這些贊揚跟本章顔回的贊揚異曲同工,都表達了孔子的學問和道德修養是高不可攀的。但子貢的文字水平明顯要比顔回低一大截。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适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餘祗回留之不能去雲。天下君王至于賢人衆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馀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聖矣!(《史記·孔子世家》)司馬遷說:《詩經》有這樣的話:“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寬闊的大路讓人行走。”盡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閱讀孔氏的書籍,可以想見到他的為人。去到魯地,觀看仲尼的宗廟廳堂、車輛服裝、禮樂器物,儒生們按時在孔子故居演習禮儀,我流連忘返以至留在那裡無法離去。天下從君王直至賢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榮耀一時,死後也就完。孔子是個平民,傳世十幾代,學者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講習六經的都要以孔夫子為标準來判斷是非,孔子可說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司馬遷引用《詩經》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來贊美孔子。後面加了兩句“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這兩句也有兩種理解:一是,盡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時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二是,即使不能達到這種程度,可是心裡卻一直向往着),不管是身不能至古代,還是修養達不到這種程度,都能表達出司馬遷對孔子的景仰之情。

顔回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子貢說“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司馬遷說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都表達了夫子之道難以企及,難以捕捉,高大形象令人景仰。朱熹《集注》說:“仰彌高,不可及。鑽彌堅,不可入。在前在後,恍惚不可為象。此顔淵深知夫子之道,無窮盡、無方體,而歎之也。”朱熹說顔淵非常了解夫子之道,夫子之道是“不可及、不可入、不可象、無窮盡、無方體。”顔淵隻能歎息!何晏《論語集解》批注“彌高彌堅,言不可窮盡。在前在後,言恍惚不可為形象。”。何宴說的也是夫子之道“不可窮盡,不可描述”。

顔回、子貢、司馬遷、朱熹、何宴,這些儒學大家都說夫子之道難以捕捉,不可及、不可入、不可象、無窮盡、無方體。那要如何才能見到夫子之道呢?南懷瑾說“放下意念,放下你的妄想、你的分别、你的執着,不起心不動念之時,你才能見道,這叫行到行不到處。等你見道了,你就知道,原來前後左右、上下十方無不是道。”“因此《中庸》上面講了實話,‘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是實話,道不可以須臾離開的,須臾是很暫短的時間,一剎那,一剎那都離不開道。為什麼?它無所不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可須臾離開,可離開的就不是道了,所以叫不可窮盡。”南懷瑾的解讀頗有些佛家的意味。

夫子之道高妙,而教人有序也。

“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循循然”,循循善誘。循循:有次序的樣子;善,善于。誘,引導、教導。指善于有步驟地引導别人學習。朱熹《集注》:“博文約禮,教之序也。言夫子道雖高妙,而教人有序也。”博文約禮是教育學生的次序。朱子說夫子之道雖然高妙,但在教育學生方面還是有次序的。侯氏曰:“博我以文,緻知格物也。約我以禮,克己複禮也。”侯氏指侯仲良。侯仲良,名淳、号師聖,也是宋朝的理學學者。他一生論講經述,通貫不窮,晚年卻貧病而死。著有《論語說》和《雅言》。他說“博我以文”是要求學生“格物緻知”,“約我以禮”是要求學生“克己複禮”。他這是結合了“顔淵問仁”的典故來解釋顔淵的話。孔子告訴顔淵“克己複禮為仁”,所以顔淵說夫子“約我以禮”。(子曰:“克已複禮為仁。一日克已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顔淵》)程子曰:“此顔子稱聖人最切當處,聖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

總之,顔淵的這句話表達的是夫子之道雖然高妙,難以企及,但對學生的教育還是有辦法的。“循循善誘”則成為日後為人師者所遵循的原則之一。

停不下來,又跟不上去。

“欲罷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欲罷不能”,想挺都停不下來。顔回這才是真正理解了夫子之道的内涵和夫子教育方法的精髓。如果一個人的學習達到了“欲罷不能”的境界,還有什麼是學不懂的呢?假如天假顔回以歲月,那肯定是一代聖人。天妒英才,沒辦法!

“即竭吾才”,直到我用盡了全力,“如有所立卓爾。”好像看到一個十分高大的東西立在我前面。“卓”的本義為超然獨立、高明、高超。朱熹《集注》注“卓,立貌。”這應該是朱子引申出的一個錯誤。顔回的原話中“卓爾”的前面就是一個“立”字。這裡用本意解釋是最恰當的。王陽明解釋說:“謂之有,則非有也。謂之無,則非無也。”是似有非有,似無非無的意思。

“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末:通“莫”,沒有;由:遵循。也已,語氣詞。“末由也已”指無方可遵,無章可循。朱熹:“此顔子自言其學之所至也。蓋悅之深而力之盡,所見益親,而又無所用其力也。”朱子說這是顔回講自己的學業達到的境界。太喜歡夫子之道,已經用盡了全力,看到的更加親切,再也沒有力氣用上去了。朱子還引用了程子的解釋:“到此地位,功夫尤難,直是峻絕,又大段着力不得。”程子說到了顔回這樣的學問修養地位,“功夫”是最難的。已處在峻嶺絕壁之處,有不能使勁太猛。勁使小了難以進步,勁使太大了又會出危險。也就是我們說的“走火入魔”。程子還說:“此顔子所以為深知孔子而善學之者也。”

朱熹在《集注》中,大段引用了胡氏對本章的解讀:“無上事而喟然歎,此顔子學既有得,故述其先難之故、後得之由,而歸功于聖人也。高堅前後,語道體也。仰鑽瞻忽,未領其要也。惟夫子循循善誘,先博我以文,使我知古今,達事變;然後約我以禮,使我尊所間,行所知。如行者之赴家,食者之求飽,是以欲罷而不能,盡心盡力,不少休廢。然後見夫子所立之卓然,雖欲從之,末由也已。是蓋不怠所從,必欲至乎卓立之地也。抑斯歎也,其在請事斯語之後,三月不違之時乎?”胡氏指胡瑗,北宋理學先驅。和孫複、石介并稱“宋初三先生”。提倡“以仁義禮樂為學”,講求“明體達用”,開宋代理學之先聲。先後主持蘇、湖兩州州學,所創“經義”、“治事”兩齋,為高等學校分系分科的開端。

讀懂了本章顔回對孔子的讴歌,就可以理解顔回死時孔子為什麼那麼悲哀。顔回三十歲早死,在孔子心中留下了難以彌補的遺憾。顔淵之死比自己的兒子孔鯉之死對孔子的打擊還要大。因為孔子把顔回當做衣缽傳人來培養的。年老體衰,對社會失望透頂的孔子,在顔回死去之後,就可以說由失望轉為絕望了。老師能得到學生如此之高的評價,這輩子也算值得了。我們說好學生需要有好老師的教導。反過來說好的老師也需要好學生。

道客村曰:

高堅前後語道體,

仰鑽瞻忽未得機;

欲罷不能卓爾立,

即竭吾才難企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