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香撲鼻。”打開手機微信,掃碼,付費,等待50秒,一份熱氣騰騰的紅油熱幹面由機器人從出口推出,擺到眼前。
7月24日中午,江漢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員工食堂,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體驗了首台漢産熱幹面機器人端出的“傑作”。
傳輸、煮面、裝碗、配料,機械手靈活抓取,全部在機器内部自動封閉式完成,每台機器人在1分鐘内就能同時煮兩碗面。記者看到,這台機器人占地約1平方米,下面有推輪,一袋袋封裝好的新鮮面條裝進機器人的冷藏室,由機器自動識别拆封。每台機器人一次可備料360袋。
“5年前就萌發了念頭。”最早提出這個想法的武漢寬途科技公司總經理王剛說。
熱幹面是武漢的美食名片,但标準不一,品控良莠不齊,特别是大熱天,在爐火前,一邊揮汗如雨,一邊煮面,員工非常辛苦卻不能保證衛生。
王剛有在大型食品企業工作的經驗,但對機器卻是外行。經過多次試驗,投資了40多萬,首台模型樣機雖然生産出來,卻又重又笨,而且費時長,故障率高,燒一鍋水要兩個多小時,市場推廣價值不大。
無奈之下,他四處打聽,上門找到了江漢大學研究智能機器人的左治江教授。左教授所在的智能制造學院在機器人研發走在高校前列,之前先後研發出爆破鑽孔機器人、西紅柿采摘機器人、超市理貨機器人、無人送貨機器人等,在業界享有盛譽。
左治江團隊重新設計圖紙,利用攝像頭的視覺識别系統讓機器人自動進行每個動作編程,同時分區管理,小碗作業,内部安裝各類大小機械臂,比人工取面還精準。内部還有物料管理系統、自動消毒和清洗裝置,體積也縮小了一大半。同時,還可以和無人駕駛汽車聯合,隻須點擊APP,選取“附近的面”,機器人就能走到顧客面前,當面制作熱氣騰騰的熱幹面。他們已經接到了首批訂單。
“技術成熟。”曾獲得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的武漢華夏精沖科技公司董事長蔣成東品嘗後連連稱好。表示公司的高端制造生産線将随時為這款機器人的批量生産做好準備,每個月可輕松生産數千台。
聞訊而來的蔡林記送來面條,芝麻醬、蘿蔔丁和各種調料,派出30個店長現場品嘗調試。“現在比我煮的還地道。”漢陽區的店長張宇說,過去煮面師傅非常辛苦,這麼熱的天氣,淩晨4點多就要起床,燒水,備餐。爐前溫度最高達到40多度,由于店面是開放式,即使安裝空調也熱得汗流浃背。
“地鐵、醫院、學校,人流量大的地點都可以擺放,特别适合上班族,每個成本不過數萬元。”蔡林記相關負責人表示,利用這種機器人,計劃打造一批無人熱幹面小店,一個員工可以負責幾個街區,隻需配好熱幹面和調料,其他工序全由機器完成,不僅能自動收款,當天就能分配流水金額。
“很接地氣。”專程前來了解的湖北省經信廳消費品工業處副處長陳萍表示,這種消費機器人市場前景廣闊,能有效實現機器換人,而且符合衛生,是主管部門重點支持和推廣的産業項目。
(來源:湖北日報)
【編輯:姚昊】
【來源:湖北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