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風月,自是情癡
——說歐陽修《玉樓春》一首
玉樓春
尊前拟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腸寸結。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别。
歐陽公為詩為文,氣格甚大、政論高妙,小詞卻一改詩文顔色,溫婉和柔,别有一番韻味。此詞乃是仁宗景佑元年三月離西京(洛陽)留守推官任時所作,王國維《人間詞話》有評價:"永叔'人間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緻,所以尤高。"
把酒相談欲把歸期說定,尚未開口伊人卻已淚眼。人生中的種種情愁原在自身,與那風月毫不相幹。離歌不要再唱新一阙了,單單這一首便已教人愁腸百結。此時隻應去看那洛陽滿城牡丹,共沐春風,才能使得這離别稍稍容易一些。
把酒說歸期,為何欲言又止?尚未聽聞歸期何期,怎得又無語凝噎?想到李商隐遙想與所懷之人共話的巴山夜雨,便懂了,歸期未有期,離人不敢言,留下的卻已然知曉,教人如何不淚垂?
我原以為,悲傷的人總是無法自持的,杜甫說"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晏殊也道"檻菊愁煙蘭泣露",他們的悲傷不僅滴在心裡,更落在眼裡,落在花鳥上。到了歐陽修這裡,倒清醒自持:"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使人想起《世說新語 傷逝》所記;"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早知自己是有情之人,我的離愁自是我的離愁,哪裡怪得上明月清風?況周頤也做此想,《蕙風詞話》中"吾觀風雨,吾覽江山,常覺江山風雨之外,有萬不得已者所在。"感思心緒,原就在于人心靈情感的追求之中,而非觀外物所緻。
送行的宴會上奏起離歌,曲曲皆唱關山離别情。愁腸百結的心緒終是無法自持,一曲離歌尚且如此,切莫再起舞換新聲了。初時的未語先"慘咽"被"人生自是有情癡"的清醒理智所排解,可離歌一曲使得悲愁又翻湧而來,難道就注定要沉浸在悲傷中了嗎?并不是。執手去看看洛陽滿城牡丹吧,那綽約芳華說不定能沖淡悲傷,讓别離來得容易點兒。
歐陽修這首《玉樓春》,描繪的是離别,抒發的有愁緒,但他偏偏以"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的理性思考作答,又在結尾寫出了"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别"的曠達,以賞花遊玩來排遣離情别慨。可謂是"于悲愁之中,又有豪放之态"。讀到這裡,應該隻能算是品出了第一層意思。
王國維先生"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緻"的評價,又從何說起呢?我想恐怕是這樣的:"情癡"無關風月,隻在于自身。既是如此,那生為有情之人,即便不看風花雪月,不看東流春水,這愁也還在那裡,不會削減半分。至于共看洛陽花的排遣,縱然是盛放的牡丹終會看"盡","看盡洛城花"後也終有一"别",因此在曠達之中又蘊含着沉重的悲慨。所以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論及此二句,才評價為"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緻,所以尤高"。
歐陽修是有宋一朝第一位詩、詞、文皆為上品的大家,詩、文中多見其志向抱負、政論立場,心性品格與思緒在詞中表現的多些。他在詞中顯露出的那份對美好的欣賞和深愛,和對無常的哀婉與惆怅,與他一生所遭遇的仕途起落、毀譽交加不無關系。了解這些,再讀歐詞時,便會更能理解他的感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