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大師南懷瑾說:“你們講我記憶力好,書記得那麼多,沒有什麼巧妙,就是肯背,從小讀書還是按老規矩背來的。所以上課可以不帶本子,大概就可以背出來了,平時腦子沒有,但講到某一點,一刺激就出來了,這就是背誦來的,看起來學問很好,這些實際上都是靠背誦。”
背誦,是我們自入學以來,每個年級都共有的一項學習任務。
但是,我每次背書,都很艱難——已經讀了很多遍,還是磕磕巴巴背不出來。
有的課文,費了好大勁,終于背會了吧,沒隔幾天,又忘了一大半。
曾經,看魯豫寫的《為榮譽而戰》,我是看一次,羨慕一次:好希望自己也能像魯豫一樣,一篇課文讀幾遍,也就幾分鐘,就會背了。
小時常常夢到自己能夠過目不忘,讀完成誦……
有 • 用 • 背 • 書 • 方 • 法經過一一檢驗一個又一個背書方法,總結出這三個最好用的。
第一個 K20背書法
第二個 分解任務 關鍵詞背書法
最後一個 掐頭去尾背書法
有了這三個方法,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内容,都能很快背會,還不容易忘記。
K20背書法K,kit。K20指20分鐘的時間組合。
這個方法概括表達就是:每天用20分鐘的時間去讀一組文章。每天讀2~3次;連續讀1周。
這組文章可以是:一篇文章;或一組名字好句;或一首詩;或一遍古文……
K20法背書的關鍵不在于讀1天、2天,在于持之以恒,養成規律學習的習慣。這種學習方法不僅每天的壓力比較小,可以讀的内容覆蓋面還很廣,讀的方式還多種多樣。
試算一下:一年52周,堅持一年下來,能收獲……
為什麼古時候的人能夠把整本書流利的背誦出來?他們也是每天背書的。
分解任務法 關鍵詞背書法這種方法最适合用來背像《桃花源記》、《小石潭記》、《小石潭記》 、《醉翁亭記》這類篇幅比較長的古文啦。
這個方法概括表達就是:第一步:分解背誦任務一部分一部分背誦;第二步:借助關鍵詞完成背誦任務。
第一步:分解任務
首先把長長的背誦任務拆分開,分成若幹個小部分,一小部分一小部分背。這種方法精要在小步快跑,進步看得見,更有成就感,更有動力。
第二步:用“關鍵詞”将拆分開的小部分組合起來,達到完整背誦。
我們在背誦時常有這種情況,一篇長長的文章,每一句都能夠背出來,但一口氣背下來,總會卡殼在某個或某幾個句子上。這時如果有人提示一下字(或詞),就會立馬接上,一口氣背下來。這個提示就是關鍵詞。
我們背書時,就循着這個規律,寫出每次背書時卡殼地方的關鍵詞,剛開始背的時候,看着關鍵詞背。背熟了,就不看關鍵詞,自己背。這裡的關鍵詞就相當于背書的小拐棍兒。
掐頭去尾背書法這種方法也适合用來背篇幅比較長的古文。
這個方法概括表達就是:如果開頭、結尾會背了,就減少讀的次數,重點放在
中間不會背的内容上。
這個方法來源于背《論語》時的發現。
當時我要背《論語》20句,已經按照K20法讀了兩周了,還是有些句子會背,有些句子不會背。
就想着看看,到底是哪些句子會背,哪些句子不會背。一分析,才發現:20句中,會背9句。而這9句,分别是前4句,後3句,以及中間隻有十數字的2句。
這個數據直接表明:背書時開頭、結尾部分先會背,中間簡單的也容易先背會。
基于這個,再讀背的時候,把重點放在中間内容和讀起來不那麼順口的内容上。豈不是很快就背會了。一試,果然有效。
總結一下在這個“有問題,百度一下”的時代,我們清楚的知道,“百度一下”替代不了學習。
因為,喬布斯靠“百度一下”創造不了蘋果,屠呦呦靠“百度一下”摘不到諾貝爾獎。
而背誦,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不同的人,分享不同的背誦方法,讀完一個又一個方法,隻有自己實際讀讀、背背、試一試,找到适合自己的背書方法,才真正有用。
否則,隻是知道了一大堆背誦方法,但真正于自己,并沒有什麼用。
發表自己的不正确的意見,要比叙述别人的一個真理更有意義。在第一種情況下,你才是一個人,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你不過是一隻鹦鹉。
——《罪與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