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為什麼左耳進右耳朵出來

為什麼左耳進右耳朵出來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8-23 15:00:03

這裡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對話場景:

場景一:

妻子:馬上過年了,去買點年貨吧?

丈夫(玩手機):嗯嗯,買。

妻子:明天上午你去菜市買魚和蔬菜,我去超市買堅果零食。

丈夫:嗯嗯,買買買。

妻子:買什麼記住了嗎?

丈夫:嗯嗯,買什麼?

妻子:……

場景二:

爸媽:今天去哪了?

女兒:參加讀書分享會啦,今天有個人分享的觀點很有意思……

爸媽(打斷):認識個男孩子了嗎?加微信了嗎?約飯了嗎?

女兒:啊……?我是參加讀書會,不是相親會。

爸媽:整天整這些沒用的!老大不小了能不能幹點正事!

女兒:……

場景三:

甲:後面的同學拉開距離!

乙(方言):後面的同學拉開距離!

丙:後面的同學拉一頭驢!

丁:???

上面這些對話場景,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它們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無效傾聽場景。

羅納德·B·阿德勒在他的經典溝通心理學著作《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中說,無效傾聽會給人們的溝通造成困擾,擁有正确的态度和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傾聽。

為什麼左耳進右耳朵出來(左耳進右耳出怎麼辦)1

一、“聽”不等于“傾聽”

在安靜的閱覽室突然聽到一聲驚叫,A、B、C三個人給出了不同反應:

A:有人在大叫。

B:肺活量真好。

C:發生什麼事了?

很多人認為“聽”和“傾聽”是一回事,其實兩者大不相同。

“聽”是聲波傳到耳膜,引起震動後,聽覺神經傳導到大腦的過程。上面的A就隻是“聽”到驚叫。

“傾聽”則是大腦将這些電化學脈沖重構為原始聲音的再現,再賦予其意義的過程。B和C都解讀了聽到的聲音,經曆了再賦予其意義的過程。

但是……是不是感覺哪裡怪怪的?

沒錯,我們常常理所當然使用“傾聽”這個詞,但是“傾聽”,應該是至少在人際溝通的角度,弄懂别人所傳達的信息的過程

這個信息包括他人說出來的信息、通過其他方式表達的信息或是隐藏的信息。

在安靜的閱覽室一聲突如其來的驚叫聲,正常來說不會是有人在“吊嗓子”的。

這就是“聽”、“無效傾聽”、“有效傾聽”之間的區别。

為什麼左耳進右耳朵出來(左耳進右耳出怎麼辦)2

二、有哪些狀态屬于無效傾聽?

我們不得不承認,無效傾聽的情況實在是太普遍了,雖然一定程度的無效傾聽事難以避免的,但也可以對無效傾聽的類型多做了解,盡量避免這些問題,以免錯過一些對你重要的信息。

1.虛僞的傾聽:看上去很好像專注,實際上卻心不在焉。

2.自戀的傾聽:對他人的說話内容沒興趣,總是想方設法把話題轉移到自己身上。

3.選擇性傾聽:隻會針對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來回應,類似“隻聽關鍵詞”而“過濾”掉其他部分。

4.隔絕性傾聽:與選擇性傾聽者相反,他們是“屏蔽關鍵詞”。比如你提醒他們某個問題(如未完成的工作、落後的成績或外表),他們會點頭或簡單的回答你,然後迅速忽視和忘記它。

5.防衛性傾聽:認為别人說的話都是在攻擊自己,使用防衛性傾聽的青少年認為父母過問他們的朋友和參與的活動就是對他們的不信任,要窺視他們的隐私。

6.埋伏性傾聽:會很仔細的傾聽說話者的話,但他們隻是為了收集信息,以便借此攻擊說話者。

7.愚鈍的傾聽:此類傾聽者隻對說話者信息的表面内容做出回應。

比如,你很沮喪地說:“最近過得還行吧……”

愚鈍傾聽者會回答:“那太好了!”

為什麼左耳進右耳朵出來(左耳進右耳出怎麼辦)3

三、生活中的無效傾聽比我們想象得要多

回憶以下的情形:

你聽到另一個人在講話,卻沒有留心,左耳進右耳出;

你專注地聽了某條信息,但是轉眼又忘了;

你關注且記住了某條信息,但卻沒有準确地理解它;

你理解了某條信息,但卻沒有有效的回應,沒有将你的理解傳達給信息發送者……

這些都是某種程度的無效傾聽。

我們都認為傾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成為一個良好的傾聽者很困難。

心不在焉的“傾聽”随處可見,為什麼會無法有效傾聽呢?原因多種多樣,可能是因為:

  • 短時間内接受了超負荷的信息量;
  • 有先入為主的心事;
  • 無聊,走神了;
  • 精力不足,無法集中;
  • 外在的噪音影響;
  • 對信息的錯誤預判;
  • 缺乏明顯的益處;
  • 缺乏鍛煉;
  • 聽力問題等等。

對比過無效傾聽的類型後,大部分人會發覺,原來自己認真傾聽别人說話的時間真是少之又少,雖然聽起來有點悲哀,但生活中的無效傾聽比我們想象得要多得多。

而且我們在家時或和親人待在一起時,通常會比較放松,這意味着注意力更為難以集中,無效傾聽的比例在家庭和親密關系中占比更高,是很多家庭和伴侶間的主要矛盾。

為什麼左耳進右耳朵出來(左耳進右耳出怎麼辦)4

四、有效傾聽的方法

傾聽的五要素是:聽到、專注、理解、回應和記憶。

擁有正确的态度和技巧,可以更好地傾聽,具體的做法如下:

1.少說話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說:“我們生來就有兩個耳朵一個嘴巴,就是為了讓我們多聽少說。”

如果你的目的是要理解說話者的意思,那就要避免自戀地傾聽或一味地把話題轉移到你自己的想法上。

不過少說話并不意味着必須保持絕對沉默,也需要在傾聽的同時給予回應。

2.擺脫注意力分散

和别人交流時,總有一些來自外在環境的事物在分散我們的注意力,例如一桌人都埋頭玩手機。

如果你要收集的信息真的很重要,那你應該盡一切可能去消除那些會讓你分心的内在和外在幹擾,比如讓大家都放下手機。

3.不要過早評判

大多數人都知道在理解别人說話的意思之前,不要過早下評判的道理,但是我們還是容易犯下匆忙下評判的錯誤。

先傾聽,确定真正理解對方意思後,再去評判。

4.尋找重點

對一個誇誇其談的說話者我們很容易失去耐心,因為我們幾乎抓不到他說話的重點,或者說他的話裡根本就沒有重點。

不過大部分人說話時,還是會有個中心思想的,務必要關注。

為什麼左耳進右耳朵出來(左耳進右耳出怎麼辦)5

總結

從《溝通的藝術》我們得知,傾聽,不隻是聽見。

生活中無效傾聽的場景實在太多了,不勝枚舉,但也要端正态度,盡所能地、更好地去傾聽,如此一來,生活中很多矛盾也會迎刃而解。

我是聶梓吟,分享原創書評,歡迎與我多多交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